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13-21页 |
一、相关概念和讨论范围的确定 | 第13-17页 |
(一)、专利权无效宣告与专利权无效诉讼 | 第13-16页 |
(二)、专利权无效纠纷与专利权侵权纠纷 | 第16-17页 |
二、专利权无效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哲学基础 | 第17-19页 |
(二)、经济学基础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我国的专利权无效纠纷解决机制及引发的问题 | 第21-37页 |
一、我国专利权无效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一)、专利无效纠纷救济途径 | 第21-22页 |
(二)、专利无效纠纷的审理法院及内部分工 | 第22-24页 |
(三)、专利无效纠纷中止诉讼的规定 | 第24-25页 |
二、我国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引发的问题 | 第25-37页 |
(一)、专利无效纠纷陷入循环诉讼怪圈 | 第25-28页 |
(二)、专利复审委员会法律地位的尴尬 | 第28-31页 |
(三)、专利无效诉讼与专利侵权诉讼的交叉 | 第31-34页 |
(四)、问题总结 | 第34-37页 |
第三部分:域外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考察 | 第37-48页 |
一、德国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 | 第37-41页 |
(一)、基本制度考察 | 第37-40页 |
(二)、借鉴意义 | 第40-41页 |
二、日本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 | 第41-45页 |
(一)、基本制度考察 | 第41-44页 |
(二)、借鉴意义 | 第44-45页 |
三、美国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 | 第45-48页 |
(一)、基本制度考察 | 第45-47页 |
(二)、借鉴意义 | 第47-48页 |
第四部分:完善我国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 第48-65页 |
一、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分析 | 第48-51页 |
(一)、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人与专利权人之间的争议性质 | 第48-49页 |
(二)、专利无效宣告的性质 | 第49-50页 |
(三)、专利无效诉讼的性质 | 第50-51页 |
二、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重构的基本原则 | 第51-54页 |
(一)、利益平衡原则 | 第51-52页 |
(二)、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52-53页 |
(三)、行政权与司法权协调原则 | 第53-54页 |
三、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内模式探索 | 第54-61页 |
(一)、尊重现实的合理化模式 | 第55-58页 |
(二)、根本性的合理化模式 | 第58-61页 |
四、专利无效纠纷解决机制的诉讼外模式 | 第61-65页 |
(一)、ADR的合理性分析 | 第61-63页 |
(二)、ADR方式解决专利无效纠纷的建议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语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