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MSMA 应用设备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自传感驱动器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4-15页 |
| ·振动主动控制概述 | 第15-16页 |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研究 | 第17-25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MSMA 变形机理 | 第17-18页 |
| ·MSMA 材料的主要特性概述 | 第18-21页 |
| ·磁控形状记忆效应 | 第18-19页 |
| ·维拉里效应 | 第19-20页 |
| ·阻抗和磁导率变化 | 第20页 |
| ·高温形状记忆效应 | 第20页 |
| ·固有阻尼特性 | 第20-21页 |
| ·MSMA 与温控形状记忆合金和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比较 | 第21-22页 |
| ·MSMA 与温控形状记忆合金的比较 | 第21-22页 |
| ·MSMA 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比较 | 第22页 |
| ·本实验所采用的 MSMA 材料的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 ·磁场强度方向与 MSMA 形变量关系 | 第23页 |
| ·磁场强度和磁化强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MSMA 自传感驱动器的设计 | 第25-40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MSMA 自传感驱动器的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 ·磁路设计 | 第26-28页 |
| ·驱动线圈几何参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 ·软磁材料的选择 | 第27-28页 |
| ·基于 ANSYS 的 MSMA 自传感驱动器有限元分析 | 第28-34页 |
| ·ANSYS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28-31页 |
| ·建立自传感驱动器的有限元模型 | 第31-33页 |
| ·有限元模型加载、求解和后处理 | 第33-34页 |
| ·MSMA 自传感驱动器的整体结构 | 第34-35页 |
| ·MSMA 自传感驱动器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35-39页 |
| ·执行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 第35-38页 |
| ·传感过程的数学建模 | 第38页 |
| ·自传感驱动器的数学建模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建立 | 第40-56页 |
|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40-43页 |
| ·MSMA 自传感驱动器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41-42页 |
| ·振动主动控制中控制器的研究 | 第42-43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3-50页 |
| ·数据采集卡及其测控系统组成 | 第44页 |
| ·硬件配置 | 第44-46页 |
| ·测试板卡 | 第46-47页 |
| ·DAQPilot 软件概述 | 第47-48页 |
| ·数据采集编程方法 | 第48-50页 |
| ·激振器的设计和研制 | 第50-52页 |
| ·电磁式激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50页 |
| ·激振器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 ·激振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搭建 | 第52-55页 |
| ·驱动电源的选用及原则 | 第52-53页 |
| ·数据采集卡与激光电源的连接 | 第53-54页 |
| ·传感信号处理单元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MSMA 自传感驱动器实验研究 | 第56-64页 |
| ·激振器的控制实验 | 第56-57页 |
| ·继电器控制方法 | 第56页 |
| ·LabVIEW 控制方法 | 第56-57页 |
| ·MSMA 自传感驱动器的工作特性 | 第57-60页 |
| ·MSMA 形变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 第57页 |
| ·MSMA 形变量与电压的关系 | 第57-58页 |
| ·可动顶杆的位移与励磁电压的关系 | 第58页 |
| ·传感信号的检测实验 | 第58-60页 |
| ·基于 PID 控制技术的主动消振实验 | 第60-63页 |
| ·LabVIEW 中 PID 工具包简介 | 第61页 |
| ·基于 LabVIEW 的 PID 实现方法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