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2页 |
·手性药物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手性及手性药物的定义 | 第15-16页 |
·手性药物药效学特征 | 第16-17页 |
·手性药物药动学特征 | 第17-18页 |
·手性药物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手性药物常用的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衍生化法拆分药物对映体 | 第19-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药物对映体 | 第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拆分药物对映体 | 第20-21页 |
·氧氟沙星研究概况 | 第21页 |
·氟甲喹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手性固定相法分离氧氟沙星对映体 | 第22-33页 |
·引言 | 第22页 |
·氧氟沙星的理化性质和药理特性 | 第22-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氧氟沙星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4页 |
·流动相中不同碳数和结构的醇对对映体保留和分离的影响 | 第24-25页 |
·流动相中乙醇的浓度对对映体保留和分离的影响 | 第25-26页 |
·流动相中酸的种类及浓度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26-27页 |
·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27-28页 |
·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28-29页 |
·分析方法验证 | 第29-32页 |
·线性范围 | 第29-30页 |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30页 |
·检出限及定量限 | 第30-31页 |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氧氟沙星在真鲷鱼体内的选择性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33-4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氧氟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给药方式 | 第34页 |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 第34页 |
·生物样品的处理 | 第34-35页 |
·血浆中氧氟沙星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35-39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35-36页 |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36-37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3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37-39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39-41页 |
·给药方案和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氧氟沙星在真鲷鱼体内的残留研究 | 第41-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氧氟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动物给药及采样 | 第41-42页 |
·肌肉样品的处理 | 第42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2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 第42页 |
·肌肉中氧氟沙星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休药期的计算 | 第43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43-46页 |
·真鲷鱼肌肉中S-(-)-OFLX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44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4-45页 |
·真鲷灌胃后肌肉中氧氟沙星两对映体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曲线 | 第45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45-46页 |
·氧氟沙星两对映体在肌肉中的消除 | 第46页 |
·休药期的计算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前处理方法 | 第46页 |
·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手性固定相法分离氟甲喹对映体 | 第48-57页 |
·前言 | 第48页 |
·氟甲喹的理化性质和药理特性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色谱条件 | 第49页 |
·氟甲喹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0页 |
·流动相中不同碳数和结构的醇对对映体保留和分离的影响 | 第50页 |
·流动相中乙醇的浓度对对映体保留和分离的影响 | 第50-51页 |
·流动相中碱的浓度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51-52页 |
·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52-53页 |
·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53-54页 |
·分析方法验证 | 第54-56页 |
·线性范围 | 第54页 |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54-55页 |
·检出限及定量限 | 第55页 |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氟甲喹在真鲷鱼体内的选择性药物动力学 | 第57-7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58页 |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 第58页 |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第58页 |
·血浆中氟甲喹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58-61页 |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58-59页 |
·提取回收率试验 | 第59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9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59-61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1-64页 |
·给药方案和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氟甲喹在真鲷鱼体内的残留研究 | 第64-6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氟甲喹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4页 |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动物给药及采样 | 第64页 |
·肌肉样品的处理 | 第6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4-65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 第65页 |
·肌肉中氧氟沙星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休药期的计算 | 第65-66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66-69页 |
·真鲷鱼肌肉中S-(-)-FMQ和R-(+)-FMQ标准曲线 | 第66-67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67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7-68页 |
·真鲷灌胃后肌肉中的氟甲喹两对映体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曲线 | 第68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68-69页 |
·氟甲喹两对映体在肌肉中的消除 | 第69页 |
·休药期的计算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残留及消除规律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