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蔗茅杂种F1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甘蔗种质创新利用 | 第12-13页 |
| ·分子标记在甘蔗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 ·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16-22页 |
| ·F1群体的创建 | 第16-17页 |
| ·F1后代材料扩繁与田间试验设计 | 第17页 |
| ·亲本及后代材料全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17页 |
| ·DNA 琼脂糖胶电泳检测 | 第17页 |
| ·SSR-PCR 扩增 | 第17-19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银染 | 第19页 |
| ·后代杂交真实性判别方法 | 第19页 |
| ·SSR 分子标记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表型性状调查及统计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 ·杂交真实性鉴定 | 第22页 |
| ·SSR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5页 |
| ·后代材料 SSR 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22-24页 |
| ·后代材料相似性分析 | 第24页 |
| ·基于 SSR 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28页 |
| ·F1群体数量性状的离散度 | 第25-26页 |
| ·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27页 |
| ·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滇蔗茅种质的创新利用 | 第28页 |
| ·滇蔗茅 F1代的创制 | 第28-29页 |
| ·SSR 标记在后代杂交真实性鉴定上的应用 | 第29页 |
| ·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作者简历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