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马铃薯黑痣病概述 | 第10-11页 |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 | 第10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规律 | 第10-11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研究 | 第11-16页 |
·化学防治 | 第11页 |
·农业防治 | 第11-12页 |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2页 |
·生物防治 | 第12-16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2 生防菌的筛选 | 第17-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18页 |
·土样和病原菌来源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马铃薯品种 | 第17-18页 |
·土样中细菌的分离 | 第18页 |
·拮抗菌的筛选 | 第18页 |
·菌株XC5和XA3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18页 |
·生防菌的筛选 | 第18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18页 |
·马铃薯黑痣病病土的制备 | 第18页 |
·拮抗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 第18页 |
·马铃薯黑痣病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苗期马铃薯黑痣病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计算方法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所得拮抗菌株主要类群 | 第19-20页 |
·菌株XC5和XA3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第20-2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1-22页 |
3 菌株XC5和XA3的鉴定 | 第22-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生理生化及形态学鉴定 | 第22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生理生化及形态学鉴定 | 第22-24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5-26页 |
4 菌株XC5在根、茎内及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的初步研究 | 第26-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菌株抗性标记 | 第26页 |
·发酵液、处理液的制备 | 第26页 |
·抗性菌株XC5在土壤中定殖情况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抗性菌株筛选 | 第27页 |
·灌根处理菌株XC5在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第27-28页 |
·灌根处理菌株XC5在马铃薯根内的定殖动态 | 第28-29页 |
·灌根处理菌株XC5在马铃薯茎内的定殖动态 | 第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5 菌株XC5代谢产物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30-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拮抗细菌发酵滤液制备 | 第30页 |
·发酵滤液拮抗测定 | 第30页 |
·挥发性拮抗物质的测定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发酵滤液拮抗测定 | 第31页 |
·挥发性拮抗物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6 菌株XC5发酵优化的初步研究 | 第33-4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供试试剂 | 第33页 |
·初始培养条件 | 第33页 |
·生防菌XC5生长曲线及线性关系曲线 | 第33页 |
·初始发酵培养基条件设定 | 第33-34页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页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生防菌XC5生长曲线的测定及线性关系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5-37页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7-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7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