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与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美术字的界定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美术字的形态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美术字构成元素与间架结构 | 第20-24页 |
| 构成元素 | 第20-23页 |
| 间架结构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美术字设计是对汉字的美术化过程 | 第24-28页 |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美术字造型根源 | 第28-47页 |
| 第一节 汉字的传统形态 | 第28-37页 |
| 笔画 | 第28-30页 |
| 造型结构 | 第30-33页 |
| “书”与“画”分离——从象形图画到笔形符号化 | 第33-35页 |
| 民间趣味——汉字的传统“图式”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西方设计思潮对美术字设计的影响 | 第37-47页 |
| 汉字印刷体与西文、日文印刷体 | 第37-42页 |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设计思潮 | 第42-47页 |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美术字应用与设计 | 第47-66页 |
| 第一节 美术字的应用 | 第47-53页 |
| 广告、商标与包装 | 第47-52页 |
| 书籍、刊物与报纸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美术字设计者 | 第53-66页 |
| 文学家参与美术字设计 | 第55-58页 |
| 画家和商业广告设计师 | 第58-61页 |
| 书籍装帧设计师 | 第61-66页 |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美术字造型分析 | 第66-87页 |
| 第一节 汉字传统造型与美术字 | 第66-73页 |
| 宋体变形的美术字 | 第67-69页 |
| 书法体有关的美术字 | 第69-71页 |
| 图案化的美术字 | 第71-73页 |
| 第二节 受西文字体影响的美术字 | 第73-77页 |
| 无衬线字体与美术字 | 第73-75页 |
| 衬线字体与美术字 | 第75-76页 |
| 几何图形与美术字 | 第76-77页 |
| 第三节 美术字造型与格式塔心理学 | 第77-82页 |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美术字造型的演变趋势 | 第82-87页 |
| 笔形的精细化 | 第82-83页 |
| 造型的多样化 | 第83-84页 |
| 字号的家族化 | 第84-87页 |
| 第六章 民国时期美术字造型的审美特征 | 第87-107页 |
| 第一节 书法与美术字的区别 | 第87-91页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美术字造型的装饰美 | 第91-98页 |
| 任情适意的笔画装饰 | 第92-95页 |
| 拙直不工的间架结构 | 第95-98页 |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形态之美 | 第98-107页 |
| 图案与美术字造型对比 | 第98-99页 |
| 外形几何之美 | 第99-102页 |
| 结构组合之美 | 第102-104页 |
| 细微之美 | 第104-107页 |
| 结语 | 第107-109页 |
| 民国时期美术字图录 | 第109-128页 |
| 关于美术字出版刊物书录(1930-1955)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35-136页 |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