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皇家陵园演变及园林艺术研究
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概念及内容 | 第10页 |
·概念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地域范围 | 第10-11页 |
·时间范围 | 第11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传统陵寝园林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2-15页 |
·夏商周之前的萌芽时期 | 第12-13页 |
·秦汉时期的发展时期 | 第13-14页 |
·魏晋隋的停滞阶段 | 第14页 |
·唐宋元的全盛时期 | 第14-15页 |
·明清帝陵的成熟 | 第15页 |
·中国陵寝园林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3 河南皇陵的建设背景 | 第17-24页 |
·地理因素 | 第17-18页 |
·山川 | 第18页 |
·气候 | 第18页 |
·政治因素 | 第18页 |
·文化观念 | 第18-21页 |
·丧葬观影响下的陵寝制度 | 第18-19页 |
·风水观念影响下的选址特点 | 第19-21页 |
·礼制因素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4页 |
4 河南地区皇陵的演变及艺术特质 | 第24-66页 |
·传说时期——太吴陵 | 第24-32页 |
·太吴陵历史沿革 | 第25页 |
·太吴陵建陵背景 | 第25-26页 |
·空间布局 | 第26-29页 |
·艺术特质 | 第29-31页 |
·现实意义 | 第31-32页 |
·夏商周时期——殷墟与东周王陵 | 第32-34页 |
·帝陵的分布 | 第32-33页 |
·殷墟王陵遗址 | 第33-34页 |
·东周王陵 | 第34页 |
·秦汉时期——东汉原陵 | 第34-37页 |
·东汉帝陵分布 | 第35页 |
·光武帝原陵 | 第35-36页 |
·艺术特质及现实意义 | 第36-37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皇陵 | 第37-41页 |
·北魏历史概况 | 第37页 |
·北魏皇陵建陵背景 | 第37-38页 |
·空间特征及典型案例 | 第38-39页 |
·与永固陵对比 | 第39-40页 |
·现实意义 | 第40-41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帝陵 | 第41页 |
·两宋时期——北宋皇陵 | 第41-51页 |
·北宋历史概况 | 第41页 |
·建陵背景 | 第41-44页 |
·北宋皇陵的分布及空间特征 | 第44-48页 |
·艺术特质 | 第48-50页 |
·现实意义 | 第50-51页 |
·明清时期——潞王陵 | 第51-58页 |
·历史及人物概况 | 第51页 |
·潞王陵建陵背景 | 第51-52页 |
·空间布局 | 第52-57页 |
·艺术特质 | 第57-58页 |
·现实意义 | 第58页 |
·民国的特殊皇陵——袁林 | 第58-64页 |
·建陵背景 | 第58-59页 |
·空间布局 | 第59-61页 |
·艺术特质 | 第61-62页 |
·与明清皇陵的比较 | 第62-63页 |
·现实意义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数量多,分布集中 | 第64页 |
·类型杂,时间跨度广 | 第64页 |
·与政治地位相吻合 | 第64-65页 |
·与园林发展相交义 | 第65-66页 |
·景观特征差、损毁严重 | 第66页 |
·继承性与创新性 | 第66页 |
5 河南陵寝园林景观构成分析 | 第66-69页 |
·空间处理 | 第66-67页 |
·封土形制 | 第67页 |
·雕刻艺术 | 第67页 |
·建筑小品及装饰 | 第67-68页 |
·阙 | 第67-68页 |
·牌坊 | 第68页 |
·华表、石象生 | 第68页 |
·屋脊小跑 | 第68页 |
·植物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页 |
6 保护及开发 | 第69-76页 |
·邙山陵墓群规划探讨 | 第69-72页 |
·邙山的优势 | 第69-70页 |
·因地制宜的大环境规划 | 第70-71页 |
·分区规划 | 第71-72页 |
·技术总结 | 第72页 |
·调查问卷及调查结论 | 第72-75页 |
·游客对于皇陵的基本认知 | 第73-74页 |
·游客旅游目的、出行方式等旅游相关信息分析 | 第74页 |
·游客个人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居民对皇陵存在或开发的态度 | 第75页 |
·河南皇陵旅游发展前景 | 第75-76页 |
·以景载文 | 第75-76页 |
·以文化人 | 第76页 |
·人文共进 | 第76页 |
·意见和建议 | 第7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 第76-77页 |
·重要的历史地位 | 第77页 |
·对现代陵园建设的影响 | 第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英文摘要 | 第82-84页 |
附表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