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心脏的简介 | 第9-10页 |
·心脏的生理结构 | 第9页 |
·心脏的生理功能 | 第9-10页 |
·心脏检查的常规方法介绍 | 第10-12页 |
·创伤性检查 | 第10-11页 |
·非创伤性检查 | 第11-12页 |
·心冲击检测技术的介绍 | 第12-15页 |
·心冲击原理 | 第12-13页 |
·心冲击图历史发展 | 第13页 |
·心冲击图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论文概述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心冲击检测技术的重力心动图仪同步检测原理 | 第16-23页 |
·心冲击信号与心动周期的关联 | 第16-20页 |
·心动周期 | 第16-18页 |
·心冲击图的发生机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 第18-20页 |
·心冲击信号与心电图、心音图、脉搏图的关联 | 第20-23页 |
·心冲击图各波形与心电图、心音图的关系 | 第20-21页 |
·心冲击图波形与脉搏图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3章 采集心冲击信号的硬件系统和软件功能介绍 | 第23-31页 |
·硬件系统 | 第23-27页 |
·压力传感器 | 第23-24页 |
·心电探头 | 第24页 |
·心音传感器 | 第24-25页 |
·脉搏探头 | 第25页 |
·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 | 第25-26页 |
·信号显示分析工作站 | 第26-27页 |
·软件功能 | 第27-31页 |
·数据采集功能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功能 | 第28-31页 |
第4章 临床医学实验方案及样本介绍 | 第31-33页 |
·临床医学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实验步骤 | 第31页 |
·实验原则 | 第31-32页 |
·医学实验样本介绍 | 第32-33页 |
第5章 常见心脏病心冲击图及特点分析 | 第33-58页 |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 第33-41页 |
·不稳定心绞痛概述 | 第33-34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34-40页 |
·不稳定心绞痛心冲击波形特点总结 | 第40-41页 |
·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 第41-46页 |
·缺血性心肌病概述 | 第41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41-45页 |
·缺血性心肌病心冲击波形特点总结 | 第45-46页 |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 第46-47页 |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 第46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46-47页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第47-50页 |
·急性冠脉综合征概述 | 第47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47-49页 |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冲击波形特点总结 | 第49-50页 |
·高血压病和高血压心脏病 | 第50-52页 |
·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概述 | 第50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50-51页 |
·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冲击波形特点总结 | 第51-52页 |
·心律失常 | 第52-54页 |
·心律失常概述 | 第52-53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53-54页 |
·风湿性心脏病 | 第54-56页 |
·风湿性心脏病概述 | 第54-55页 |
·病人波形及特点 | 第55-56页 |
·其他心脏病 | 第56-57页 |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波形 | 第56页 |
·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波形 | 第56-57页 |
·常见心脏病波形特点总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心冲击图监测效果的临床应用 | 第58-67页 |
·BCG 波形对比 | 第58-66页 |
·入院初期 BCG 波形与出院前期波形对比 | 第58-64页 |
·同一次检测前后波形变化对比 | 第64-66页 |
·心冲击图临床监测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第7章 心脏病人 BCG 波形的定量分析 | 第67-73页 |
·HJ 幅度比与左心房增大的关系的研究 | 第67-71页 |
·H/J 值与左房增大的关系 | 第67-71页 |
·H/J 值与左房增大关系的研究结论 | 第71页 |
·IK 幅度比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 第71-73页 |
·I/K 值与高血压关系 | 第71-72页 |
·I/K 值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