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 | 第10-11页 |
| ·EPR 的作用机理 | 第11页 |
| ·EPR 的抗菌谱 | 第11页 |
| ·EPR 制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生物可降解材料 | 第11-13页 |
| ·聚酯类 | 第12页 |
| ·聚酸酐类 | 第12-13页 |
| ·含磷聚合物类 | 第13页 |
|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溶剂挥发法 | 第13-14页 |
| ·喷雾干燥法 | 第14页 |
| ·相分离法 | 第14页 |
| ·超临界流体技术 | 第14页 |
| ·PLGA 载药微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蛋白质类 PLGA 微球 | 第15页 |
| ·疫苗类微球 | 第15页 |
| ·小分子化药类微球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微球制备研究 | 第17-31页 |
| ·设计思路 | 第17页 |
| ·微球成球机理 | 第17页 |
|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EPR 微球的制备 | 第18页 |
| ·分析与表征 | 第18-20页 |
| ·形态观察和粒径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19页 |
| ·EPR 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 ·EPR 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30页 |
| ·EPR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0-21页 |
| ·影响微球制备的因素 | 第21-27页 |
| ·EPR 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9页 |
| ·EPR 微球的热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微球体外释放研究 | 第31-4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 ·体外释放介质中 EPR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页 |
| ·EPR 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实验 | 第32页 |
| ·EPR 在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2-33页 |
| ·EPR 微球在不同释放方法中的释药情况考察 | 第33页 |
| ·EPR 微球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药情况考察 | 第33页 |
| ·EPR 微球体外释放实验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 ·测定 EPR 在释放介质中的含量 | 第34-35页 |
| ·EPR 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测定 | 第35页 |
| ·EPR 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5-36页 |
| ·释放方法的选择 | 第36-38页 |
|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38页 |
| ·载药微球体外释放 | 第38-40页 |
| ·载药微球体外释放机理的研究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微球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3-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血浆样品中 EPR 的提取和纯化 | 第44页 |
| ·EPR 荧光衍生化 | 第44页 |
| ·荧光衍生化产物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 ·体内药动学实验 | 第45-46页 |
|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 ·EPR 和 AVM 衍生化物激发波长(Ex)和发射波长(Em)的确定 | 第46-47页 |
| ·荧光 HPLC 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47-49页 |
| ·EPR 微球在动物体内的释放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附录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