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间弹性波场数值模拟与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Extended Abstract | 第9-13页 |
| 目录 | 第13-15页 |
| Contents | 第15-17页 |
| 图清单 | 第17-24页 |
| 表清单 | 第24-26页 |
| 1 绪论 | 第26-36页 |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26-27页 |
| ·弹性波超前探测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地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叠前逆时偏移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 ·弹性波超前探测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33-34页 |
| ·创新点 | 第34-36页 |
| 2 弹性波理论 | 第36-46页 |
| ·位移、应力、应变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第38-39页 |
| ·一阶速度一应力弹性波方程 | 第39-42页 |
| ·波场分离的弹性波动方程 | 第42-46页 |
| 3 弹性波方程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解 | 第46-64页 |
| ·地震波场时间导数和空间导数的数值逼近 | 第46-50页 |
| ·弹性波波场分离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格式 | 第50-51页 |
| ·模拟震源 | 第51-55页 |
| ·边界条件 | 第55-58页 |
| ·数值稳定性 | 第58-59页 |
| ·FCT 技术压制频散 | 第59-62页 |
| ·全空间弹性波场正演软件的设计 | 第62-64页 |
| 4 超前探测观测系统与全空间弹性波场属性特征 | 第64-88页 |
| ·震源与检波点位置对反射波能量影响 | 第64-67页 |
| ·矢量波场极性特征与界面位置的关系 | 第67-71页 |
| ·观测系统与界面相对位置对波场特征的影响 | 第71-75页 |
| ·不同倾角界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 | 第75-88页 |
| 5 典型地质体全空间弹性波场特征 | 第88-130页 |
| ·两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 | 第88-92页 |
| ·水平层状介质—四层模型 | 第92-96页 |
| ·垂直层状介质模拟—软岩夹层 | 第96-100页 |
| ·倾斜层状介质 | 第100-105页 |
| ·水平圆柱体 | 第105-109页 |
| ·复合倾斜界面模型 | 第109-114页 |
| ·水平/倾斜界面组合模型 | 第114-117页 |
| ·单翼煤层模型 | 第117-121页 |
| ·断失煤层模型 | 第121-125页 |
| ·煤层错断模型 | 第125-130页 |
| 6 全空间弹性波叠前逆时偏移成像 | 第130-162页 |
| ·叠前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 | 第130-131页 |
| ·激发时间成像条件 | 第131-137页 |
| ·波场逆时延拓 | 第137-138页 |
| ·逆时偏移算例 | 第138-155页 |
| ·工程实例 | 第155-162页 |
| 7 结论与主要建议 | 第162-16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62-164页 |
| ·建议 | 第164-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73-1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