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传承与发展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目录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课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16-18页 |
| 第2章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概述 | 第18-24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 ·符号 | 第18-19页 |
| ·民间图形符号 | 第19-20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 | 第20-21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生成 | 第21-24页 |
| ·独特的资源优势 | 第21-22页 |
| ·深厚的人文背景 | 第22-24页 |
| 第3章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分析 | 第24-34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识读 | 第24-30页 |
| ·造型形式 | 第24-28页 |
| ·单一形式 | 第24-26页 |
| ·组合形式 | 第26-28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象征意义 | 第28-30页 |
| ·求真弃假 | 第29-30页 |
| ·扬善抑恶 | 第30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表现领域 | 第30-34页 |
| ·徽州建筑 | 第30-32页 |
| ·马头墙 | 第30-31页 |
| ·祠堂 | 第31页 |
| ·牌坊 | 第31-32页 |
| ·徽州雕刻 | 第32-34页 |
| ·木雕 | 第32页 |
| ·石雕 | 第32-33页 |
| ·砖雕 | 第33-34页 |
| 第4章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势 | 第34-44页 |
| ·视觉形象的现代化 | 第34-37页 |
| ·简化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 第35页 |
| ·剪影的表现手法 | 第35-36页 |
| ·重构的表现手法 | 第36-37页 |
| ·设计裁体的多元化 | 第37-44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在旅游标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40页 |
| ·凸显旅游标识的文化性和信息性 | 第37-38页 |
| ·增加城市的识别性 | 第38-39页 |
| ·提高城市的凝聚性 | 第39-40页 |
| ·徽州民间图形符号在旅游商品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4页 |
| ·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 | 第41-42页 |
| ·增加旅游商品的艺术价值 | 第42页 |
| ·凸显旅游商品的教育价值 | 第42-44页 |
| 第5章 徽州旅游视觉形象的现状分析 | 第44-51页 |
| ·旅游标识视觉形象 | 第44-47页 |
| ·景区标示 | 第45-46页 |
| ·形态简单 | 第45页 |
| ·文字标识 | 第45-46页 |
| ·景区旅游交通工具 | 第46-47页 |
| ·景区旅游形象广告 | 第47页 |
| ·景区旅游商品视觉形象 | 第47-51页 |
| ·造型趋同 | 第48-49页 |
| ·裸包装 | 第49-50页 |
| ·开发层次低 | 第50-51页 |
| 第6章 旅游视觉形象的设计开发 | 第51-55页 |
| ·宏村旅游标识视觉形象的设计开发 | 第52-53页 |
| ·旅游商品视觉形象的设计开发 | 第53-55页 |
| ·水杯 | 第53-54页 |
| ·纪念U盘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