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研究和应用概况 | 第12-15页 |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连接件的概述 | 第13-15页 |
·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15-20页 |
·结构损伤的定义 | 第15-16页 |
·损伤识别的意义 | 第16-17页 |
·常见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7-19页 |
·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1页 |
第2章 试验构件设计和制作 | 第21-27页 |
·引言 | 第21页 |
·试件设计 | 第21-24页 |
·构件截面尺寸 | 第21页 |
·构件材料 | 第21-22页 |
·界面连接件的计算 | 第22-23页 |
·螺栓类别 | 第23-24页 |
·试件制作 | 第24-26页 |
·钢梁简支 | 第24页 |
·连接件安装 | 第24页 |
·支模和浇筑 | 第24-26页 |
·成型构件及其对损伤的模拟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模态参数的组合梁连接件损伤识别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页 |
·基本振动理论 | 第27页 |
·基于模态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基于结构参数变化的损伤识别 | 第28页 |
·钢-混凝土组合梁锤击试验和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7页 |
·振动测试的目的 | 第28-29页 |
·振动测试方法的特点 | 第29页 |
·锤击试验所采用的仪器和设备 | 第29-31页 |
·锤击试验设置 | 第31-33页 |
·振动模态分析 | 第33-34页 |
·基于频率变化的损伤识别 | 第34-36页 |
·基于振型向量的损伤识别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基于非参数化模型的组合梁连接件局部损伤识别 | 第39-54页 |
·引言 | 第39页 |
·神经网络理论 | 第39-45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应用 | 第39-41页 |
·人工神经元 | 第41-42页 |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学习算法 | 第42-44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44-45页 |
·基于加速度建立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钢-混凝土组合梁激振试验和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激振试验所采用的仪器和设备 | 第47-49页 |
·激振试验设置 | 第49-50页 |
·神经网络的构造和训练 | 第50页 |
·损伤识别分析及结果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基于阻抗测量的组合梁连接件损伤识别 | 第54-71页 |
·引言 | 第54页 |
·压电性能的介绍 | 第54-58页 |
·压电材料 | 第54页 |
·压电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54-55页 |
·压电效应 | 第55页 |
·压电方程 | 第55-58页 |
·压电阻抗法 | 第58-62页 |
·一维压电阻抗模型 | 第58-60页 |
·压电阻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压电阻抗法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61-62页 |
·压电阻抗法的优点 | 第62页 |
·阻抗测量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压电陶瓷片的型号及粘贴 | 第62-63页 |
·试验设置 | 第63页 |
·PZT敏感范围研究 | 第63-66页 |
·损伤识别试验研究和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