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岩溶地下水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地下水开采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20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 ·地下水的埋深划分 | 第24-26页 |
| ·水化学基本特征 | 第26页 |
| ·地热水的热能来源 | 第26-2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的边界划分 | 第27-29页 |
| ·东温泉地热水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其补径排条件 | 第29-32页 |
|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 第32-35页 |
|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 ·地热资源开发规划布局与保护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东温泉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 | 第35-52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35-40页 |
| ·神经元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 ·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 第36-37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37-40页 |
| ·东温泉流量动态特征 | 第40-42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年际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 ·年内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 ·东温泉泉流量动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 ·补给量因素——大气降水 | 第42-44页 |
| ·排泄量因素——人工开采量 | 第44-46页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下水动态模型建立 | 第46-51页 |
| ·网络输入、输出向量设计 | 第46页 |
| ·BP网络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 ·BP网络训练 | 第47-49页 |
| ·BP网络验证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东温泉地热水可开采量研究 | 第52-58页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方法概述 | 第52-54页 |
| ·地下水可开采量概述 | 第52-53页 |
| ·基于ANN模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方法概述 | 第53页 |
| ·基于ANN模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的合理性分析 | 第53-54页 |
| ·东温泉泉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54-57页 |
| ·降水“平水年”条件下东温泉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55-56页 |
| ·降水“丰水年”条件下东温泉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56-57页 |
| ·降水“枯水年”条件下东温泉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