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豹油田白209区长63储层特征与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前言 | 第12-19页 |
|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 研究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 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4页 |
| ·区块概述 | 第19-21页 |
| ·盆地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概况 | 第20页 |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20-21页 |
| ·地层及含油层系 | 第21-22页 |
| ·构造特征 | 第22页 |
| ·储层特征 | 第22-23页 |
| ·流体性质 | 第23页 |
| ·温度与压力系统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24-32页 |
| ·研究区地层简述 | 第24页 |
| ·划分及对比的方法 | 第24-27页 |
| ·传统的旋回—厚度对比法 | 第24-26页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法 | 第26-27页 |
|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27-32页 |
| ·确定标志层 | 第28-29页 |
|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第29-30页 |
| ·划分方案 | 第30页 |
| ·标准剖面及分层闭合 | 第30-31页 |
| ·划分对比的结果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 | 第32-47页 |
| ·沉积条件分析 | 第32-36页 |
|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32-33页 |
| ·沉积物源分析 | 第33-35页 |
| ·沉积体系模式 | 第35-36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36-38页 |
| ·颜色标志 | 第36页 |
| ·成分标志 | 第36页 |
| ·古生物标志 | 第36页 |
| ·构造标志 | 第36-37页 |
| ·粒度标志 | 第37-38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38-42页 |
| ·单井相分析原理 | 第38-40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40-41页 |
|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1页 |
| ·微相库及测井相库的建立 | 第41-42页 |
| ·主要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2-43页 |
| ·内扇浊积水道 | 第42页 |
| ·中扇浊积水道 | 第42页 |
| ·中扇浊积叶状体 | 第42-43页 |
| ·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3-47页 |
| ·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 第43-44页 |
| ·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资料解释 | 第47-63页 |
| ·基础资料分析与整理 | 第47-51页 |
| ·曲线深度校正 | 第47-48页 |
| ·曲线质量控制与编辑 | 第48页 |
| ·测井环境校正 | 第48页 |
| ·曲线标准化 | 第48-50页 |
| ·岩心深度归位 | 第50-51页 |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51-55页 |
| ·关键井的选择 | 第51页 |
| ·四性关系研究 | 第51-54页 |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54-55页 |
| ·岩石物理研究与测井解释模型 | 第55-58页 |
|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55页 |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55-56页 |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56-57页 |
| ·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57页 |
|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油水层解释标准 | 第58-60页 |
| ·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油水层判别标准 | 第59-60页 |
| ·长6_3储层的基本电性特征 | 第60页 |
| ·储层参数计算与成果检验 | 第60-63页 |
| ·解释程序 | 第60页 |
| ·成果检验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63-80页 |
| ·储层微观特征 | 第63-69页 |
| ·储层岩矿特征 | 第63-64页 |
| ·储层储集特征 | 第64-67页 |
|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69-75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9-71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71-73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73-74页 |
| ·微观非均质性 | 第74-75页 |
| ·隔夹层定量分析 | 第75-80页 |
| ·隔夹层类型及其特征 | 第75页 |
| ·隔夹层的测井曲线特征 | 第75-77页 |
| ·层内隔夹层定量分析 | 第77-79页 |
| ·层间隔夹层定量分析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储层流动单元分析 | 第80-90页 |
| ·流动单元的分析原理 | 第80-83页 |
| ·概念及发展 | 第80-81页 |
| ·分析原理 | 第81页 |
| ·划分步骤 | 第81-83页 |
| ·长6_3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 第83-86页 |
| ·划分方法 | 第83-84页 |
| ·长6_3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 第84-86页 |
| ·长6_3储层流动单元分布特征 | 第86-90页 |
| ·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 | 第86-87页 |
| ·剖面分布特征 | 第87-88页 |
| ·平面分布特征 | 第88-89页 |
| ·产液能力分析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90-114页 |
| ·储层建模理论基础 | 第90-92页 |
| ·储层建模原理 | 第90-92页 |
| ·储层建模原则 | 第92页 |
| ·储层建模方法 | 第92-101页 |
| ·岩相建模方法 | 第94-96页 |
| ·参数建模方法 | 第96-101页 |
| ·储层模型的实现 | 第101-111页 |
| ·地质条件约束的建模流程 | 第101-103页 |
| ·三维构造模型 | 第103页 |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103-106页 |
| ·相控属性模型 | 第106-111页 |
| ·模型效果分析及应用 | 第111-114页 |
| ·模型效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113-114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