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目录 | 第10-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课题背景 | 第14-31页 |
·食品安全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极性小分子化合物 | 第14-18页 |
·典型极性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 第18-23页 |
·GC法中色谱峰拖尾的原因 | 第23-24页 |
·色谱峰拖尾的解决办法 | 第24-31页 |
·串联毛细管柱用于直接分离极性小分子化物 | 第31-3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课题研究方案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2章 串联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原理 | 第36-68页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36页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36-37页 |
·仪器测定条件 | 第37-38页 |
·串联组合的选择 | 第38页 |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 第38-41页 |
·第二节 串联毛细管柱的分离效率与原理 | 第41-60页 |
·串联柱与色谱峰对称性 | 第41-48页 |
·串联柱与色谱峰峰宽 | 第48-51页 |
·串联短柱的色谱保留能力 | 第51-60页 |
·第三节 串联短柱的优化方法 | 第60-62页 |
·第四节 串联柱系统的柱流失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串联柱分离原理 | 第65-66页 |
·串联柱的优化与串联组合的选择 | 第66页 |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66-68页 |
第3章 复杂基体中极性小分子化合物的串联柱直接分离检测 | 第68-95页 |
·第一节 食品中的三聚氰胺非衍生化直接检测方法 | 第68-75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结论 | 第75页 |
·第二节 调味品及相关食品中氯丙醇的串联柱分离检测法 | 第75-84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4页 |
·结论 | 第84页 |
·第三节 食用油脂中氯丙酯的串联柱分离检测法 | 第84-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8页 |
·第四节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串联柱直接分离检测法 | 第88-94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4章 不同种类和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同时检测技术 | 第95-114页 |
·第一节 生物样品中剧毒鼠药毒鼠强和氟乙酰胺的同时检测 | 第95-100页 |
·实验方法 | 第95-100页 |
·结论 | 第100页 |
·第二节 乳制品和调味品中三聚氰胺与乌洛托品的同时检测 | 第100-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5页 |
·结论 | 第105页 |
·第三节 涉水产品浸泡液中挥发和半挥发酚类的同时检测 | 第105-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结论 | 第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