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阶段(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生物生产力、营养特性及碳贮量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灰木莲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特性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标准地的设置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19-20页 |
·凋落物层生物量测定 | 第20页 |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营养元素和碳素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植被层和土壤层各器官碳贮量及年净固碳量计算 | 第2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4页 |
·速生阶段灰木莲人工林生物生产力 | 第23-32页 |
·生长特性 | 第23-26页 |
·乔木层生物量 | 第26-31页 |
·灰木莲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 | 第31页 |
·灰木莲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的估算 | 第31-32页 |
·速生阶段灰木莲人工林营养特性 | 第32-38页 |
·营养元素含量 | 第32-35页 |
·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35-37页 |
·营养元素的年净积累量 | 第37页 |
·大量营养元素利用效率 | 第37-38页 |
·速生阶段灰木莲人工林的碳贮量 | 第38-44页 |
·各器官碳素含量 | 第38-39页 |
·灰木莲人工林生态系统各器官的碳贮量 | 第39-42页 |
·年净固碳量的初步估算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9页 |
·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44-45页 |
·营养特性 | 第45-47页 |
·碳贮量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