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特大桥移动模架造桥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页 |
| ·采用移动模架法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移动模架造桥机使用现状 | 第11-13页 |
| ·移动模架分类 | 第13-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移动模架构造与加工制造 | 第16-25页 |
| ·主要技术参数 | 第17-18页 |
| ·结构及组成 | 第18-21页 |
| ·模架模板总成及支撑装置 | 第18页 |
| ·导梁、主梁、中间梁 | 第18-19页 |
| ·主梁连接装置 | 第19页 |
| ·台车、液压及电气系统 | 第19-20页 |
| ·托架总成、支腿及垫块 | 第20页 |
| ·操作平台 | 第20-21页 |
| ·加工制造 | 第21-24页 |
| ·材料选用与管理 | 第21页 |
| ·零件制造与矫正 | 第21-22页 |
| ·焊接 | 第22-23页 |
| ·表面清理和厂内涂装 | 第23页 |
| ·验收 | 第23-24页 |
| ·包装、存放与运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移动模架校核计算 | 第25-39页 |
| ·计算说明 | 第25页 |
| ·计算目的 | 第25页 |
| ·计算过程的计算原则 | 第25页 |
| ·校核计算 | 第25-38页 |
| ·荷载计算 | 第25页 |
| ·模板及模架校核 | 第25-30页 |
| ·主梁连接梁校核 | 第30-31页 |
| ·主梁校核 | 第31-34页 |
| ·托架及支腿校核 | 第34-37页 |
| ·单侧设备移位时稳定性校核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移动模架安装及加载预压 | 第39-48页 |
| ·移动模架安装 | 第39-44页 |
| ·安装准备 | 第39页 |
| ·结构组装 | 第39-41页 |
| ·吊装 | 第41-44页 |
| ·结构检查 | 第44页 |
| ·加载试压 | 第44-48页 |
| ·试压目的 | 第44页 |
| ·预压总荷载的确定 | 第44-45页 |
| ·试压方法 | 第45页 |
| ·预压观测布点平面布置图 | 第45-47页 |
| ·预拱度设置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移动模架造桥机制梁技术与工艺 | 第48-62页 |
| ·施工计划与安排 | 第48-49页 |
| ·现浇箱梁总体施工顺序 | 第48页 |
| ·劳动力计划 | 第48页 |
| ·移动模架工效分析 | 第48-49页 |
| ·测量 | 第49-50页 |
| ·施工测量组织 | 第49页 |
| ·现浇箱梁控制测量 | 第49-50页 |
| ·模板安装 | 第50-51页 |
| ·外模安装与控制 | 第50页 |
| ·芯模安装与控制 | 第50-51页 |
| ·钢筋绑扎及预应力孔道布设 | 第51-53页 |
| ·钢筋安装 | 第51-52页 |
| ·预应力管道安装 | 第52-53页 |
| ·混凝土施工 | 第53-55页 |
| ·混凝土浇筑 | 第53-55页 |
| ·混凝土的养护 | 第55页 |
| ·接缝错台控制 | 第55页 |
| ·预应力施工 | 第55-58页 |
| ·张拉设备的选型 | 第55-56页 |
| ·张拉 | 第56-57页 |
| ·压浆、封锚 | 第57-58页 |
| ·移位 | 第58-62页 |
| ·移位准备 | 第58页 |
| ·脱模 | 第58-59页 |
| ·台车外移与中间梁下降 | 第59-60页 |
| ·主梁、中间梁前移 | 第60页 |
| ·中间梁上升 | 第60-61页 |
| ·台车内移与模板模具安装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