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透视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理解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法律特点 | 第13-17页 |
一、刑事和解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和解 | 第13-14页 |
二、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 第14-15页 |
三、刑事和解与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和解 | 第15-16页 |
四、刑事和解与刑事案件的“私了”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 | 第17-19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主体 | 第19-21页 |
一、被害人 | 第19-20页 |
二、加害人 | 第20页 |
三、调停人 | 第20页 |
四、社区 | 第20-21页 |
五、国家(司法机关) | 第21页 |
第五节 刑事和解的范围 | 第21-22页 |
第六节 刑事和解的功能 | 第22-24页 |
一、解决纠纷的功能 | 第22页 |
二、保障人权的功能 | 第22-23页 |
三、修复关系的功能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萌芽及有益探索 | 第24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烙印明显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规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和解的几点隐忧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国家权力过度让渡 | 第27页 |
第二节 司法腐败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以钱买刑” | 第28-29页 |
第四节 蛀蚀刑法的预防功能 | 第29-30页 |
第五节 损害公共利益 | 第30-31页 |
第六节 违反平等原则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模式的本土构建 | 第33-47页 |
第一节 我国进行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一、传统刑事诉讼体制的缺失 | 第33-34页 |
二、刑事和解模式的优点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我国进行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 第36-40页 |
一、政治基础 | 第36-37页 |
二、传统文化基础 | 第37页 |
三、现有制度基础 | 第37-40页 |
第三节 我国进行刑事和解的本土构建 | 第40-47页 |
一、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模式 | 第40-41页 |
二、适用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围 | 第41-42页 |
三、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 | 第42-43页 |
四、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43-44页 |
五、刑事和解的基本步骤 | 第44-45页 |
六、刑事和解适用的原则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