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舞台·影像--媒介规训下的《赵氏孤儿》文本形态之演化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赵氏孤儿》系列文本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论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本的流变 | 第12-16页 | 
| 一、文字版 | 第12-14页 | 
| 二、戏剧版 | 第14-15页 | 
| 三、影像版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文字与本事 | 第16-20页 | 
| 第一节 诉诸视觉,唤起想象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叙事的逻辑性 | 第18页 | 
| 第三节 司马迁的美学观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舞台与剧目 | 第20-36页 | 
| 第一节 纪君祥版元杂剧:唱词的多重功能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林兆华版话剧 | 第22-36页 | 
| 一、后现代文化特色的剧作 | 第22-29页 | 
| 二、舞台语言:写意的舞美艺术 | 第29-36页 | 
| 第四章 影像与电子媒介 | 第36-50页 | 
| 第一节 电视剧版“赵氏孤儿” | 第36-38页 | 
| 一、缓慢的叙事节奏 | 第36-37页 | 
| 二、对观众欲望的投合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电影版“赵氏孤儿” | 第38-50页 | 
| 一、剪辑:对时间的重构 | 第38-39页 | 
| 二、色彩对人物关系的隐喻 | 第39-41页 | 
| 三、数字技术的运用 | 第41-42页 | 
| 四、文化工业背景下人物角色的改写 | 第42-47页 | 
| 五、媒介与观念纠结作用的结果:叙事逻辑的苍白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