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频发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问题研究--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 | 第21-22页 |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第22-23页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3. 理论基础研究 | 第33-39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3-34页 |
·地震及地震灾害的定义 | 第33页 |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的定义 | 第33-34页 |
·地震灾害与人口迁移及分布的关系 | 第34-35页 |
·地震灾害与人口迁移及分布的基础理论 | 第35-39页 |
·灾害的属人性理论 | 第35-36页 |
·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36-37页 |
·环境灾害移民理论 | 第37-38页 |
·人口合理再分布理论 | 第38-39页 |
4. 龙门山断裂带地区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现状分析 | 第39-56页 |
·人口分布的范围界定 | 第39-42页 |
·人口分布的总体概况 | 第42-45页 |
·山区贫困人口的分布区 | 第45-46页 |
·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区 | 第46-48页 |
·人口迁移流动的总体状况 | 第48-56页 |
5. 存在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失衡 | 第56-73页 |
·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多重属性 | 第56-64页 |
·地质灾害多发区 | 第57-58页 |
·生态环境脆弱区 | 第58-60页 |
·西部扶贫开发区 | 第60-63页 |
·民族人口聚居区 | 第63-64页 |
·区域人口发展的综合困境分析 | 第64-73页 |
·人口分布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 | 第64-67页 |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 | 第67-68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 | 第68-73页 |
6. 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模式研究 | 第73-97页 |
·汶川地震灾后的人口安置模式分析 | 第73-80页 |
·案例一:卧龙农村人口安置模式 | 第73-75页 |
·案例二:北川新县城异地重建模式 | 第75-77页 |
·案例三:都江堰“统筹城乡”模式 | 第77-78页 |
·案例四:汶川县威州原址重建模式 | 第78-79页 |
·案例五:茂县坪头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79-80页 |
·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下的人口再分布 | 第80-91页 |
·人口发展功能区的提出 | 第80-82页 |
·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内涵 | 第82-91页 |
·人口发展功能区的意义 | 第91页 |
·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模式构建 | 第91-97页 |
·区域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基本原则 | 第92-93页 |
·区域人口迁移与分布的路径选择 | 第93-97页 |
结束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