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小麦白粉病 | 第11页 |
|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PTI和ETI对病原菌的识别 | 第12-13页 |
| ·PTI对病原菌的识别 | 第12页 |
| ·ETI对病原菌的识别 | 第12-13页 |
| ·在PTI和ETI中的植物免疫反应 | 第13-19页 |
| ·细胞壁加厚 | 第13页 |
| ·植物细胞坏死 | 第13页 |
| ·活性氧 | 第13页 |
| ·激素信号传导 | 第13-14页 |
|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 | 第14-19页 |
|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基因功能丧失 | 第19-20页 |
| ·插入突变 | 第19页 |
| ·RNA干扰(RNAi) | 第19-20页 |
| ·基因功能增加或获得 | 第20页 |
|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VIGS技术的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 ·VIGS病毒载体 | 第21页 |
| ·VIGS技术的优点 | 第21-22页 |
| ·VIGS技术的局限性 | 第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研究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研究 | 第23-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小麦近等基因系与白粉菌 | 第23-24页 |
| ·VIGS载体构建 | 第24页 |
| ·体外转录与病毒接种 | 第24页 |
| ·RNA提取和定量PCR | 第24-25页 |
| ·白粉菌接种和侵染叶片的组织学观察 | 第25页 |
| ·基因沉默对白粉菌成功侵染的影响 | 第25页 |
| ·基因沉默对重要抗病反应形式-乳突形成的影响 | 第25页 |
| ·基因沉默对白粉菌诱导的H_2O_2积累的影响 | 第25页 |
| ·呼吸速率测定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小麦TaTST基因能够被白粉菌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 ·TaTST基因沉默小麦植株的获得 | 第26-27页 |
| ·TaTST沉默对白粉菌侵染的影响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研究 | 第33-5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6页 |
| ·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材料与白粉菌 | 第34页 |
| ·研究目标基因及载体构建中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的引物 | 第34-36页 |
| ·基因片段扩增和产物回收 | 第36页 |
| ·载体及基因片段的酶切和回收 | 第36-39页 |
| ·NheI酶切载体和基因片段 | 第36-37页 |
| ·去磷酸化CIAP酶切除载体片段的5’端磷酸,防止连接时载体自连 | 第37页 |
| ·将酶切后的基因片段和载体用T4连接酶进行连接 | 第37页 |
| ·连接产物的大肠杆菌热击转化 | 第37-38页 |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38-39页 |
| ·重组子连接方向的鉴定 | 第39页 |
| ·体外转录合成病毒RNA基因组 | 第39-40页 |
| ·重组载体酶切线性化 | 第39-40页 |
| ·体外转录 | 第40页 |
| ·小麦叶片摩擦接种BSMV病毒 | 第40页 |
| ·RNA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0-42页 |
| ·RNA的提取 | 第41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1-42页 |
| ·Real-time 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量 | 第42-43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43-46页 |
| ·粗酶的提取 | 第43页 |
| ·总蛋白定量-Bradford法 | 第43页 |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43-45页 |
| ·葡聚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 ·白粉菌接种与白粉菌侵染叶片的组织学观察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诱导表达分析诱导不同时间的沉默效果 | 第46-47页 |
| ·VIGS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 ·VIGS载体的线性化和体外转录 | 第48页 |
| ·基因沉默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 ·目的基因沉默对白粉菌侵染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