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 ·能源与环境污染问题 | 第11页 |
|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 第11-1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提出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风光互补发电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2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 第18-32页 |
|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8-19页 |
| ·风力发电机组的构成 | 第19-24页 |
| ·风力机 | 第19-23页 |
| ·发电机 | 第23-24页 |
|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 第24-28页 |
|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第26-28页 |
| ·蓄电池 | 第28-31页 |
|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高原地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研究 | 第32-41页 |
| ·韦布尔分布参数估计 | 第32-35页 |
| ·双参数韦布尔分布函数 | 第32-33页 |
| ·参数估计 | 第33-35页 |
| ·风能特征值计算 | 第35-38页 |
| ·平均空气密度 | 第35-36页 |
| ·平均风能密度的计算 | 第36页 |
| ·平均有效风能密度计算 | 第36-37页 |
| ·风能可利用时间计算 | 第37页 |
| ·利用历史风速资料直接计算风能 | 第37-38页 |
| ·实例分析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4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及其建模仿真 | 第41-90页 |
| ·蓄电池充放电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 第41-46页 |
| ·蓄电池充电方法 | 第41-43页 |
| ·蓄电池的运行方式 | 第43页 |
|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总体控制方案 | 第43-45页 |
|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能量管理控制 | 第45-46页 |
| ·风机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 | 第46-53页 |
| ·风力机最大风能捕获原理 | 第46-48页 |
| ·灰关联分析 | 第48-50页 |
|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策略 | 第50-53页 |
| ·太阳能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策略 | 第53-59页 |
| ·太阳能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原理 | 第53页 |
| ·太阳能发电MPPT算法 | 第53-59页 |
|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风力MPPT建模及其仿真 | 第59-69页 |
| ·风能发电MPPT建模 | 第59-65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5-69页 |
| ·太阳能MPPT控制策略建模及其仿真 | 第69-76页 |
| ·太阳能发电MPPT建模 | 第69-72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 ·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器的硬件设计 | 第76-88页 |
| ·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器硬件实现方法 | 第76-79页 |
| ·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器硬件电路设计 | 第79-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5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匹配计算 | 第90-102页 |
| ·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以及负荷数据 | 第90-93页 |
| ·风能资源数据 | 第90-92页 |
| ·太阳能资源数据 | 第92页 |
| ·负荷数据 | 第92-93页 |
|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容量匹配计算 | 第93-98页 |
| ·风力发电机的容量选择计算 | 第93-96页 |
| ·光伏阵列的选择计算 | 第96-9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 ·蓄电池和逆变器容量的选择 | 第98页 |
|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第98-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6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6-10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