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38页 |
·碳化硅的概述 | 第12-18页 |
·碳化硅的结构及多型性产生的原因 | 第12-15页 |
·碳化硅的理化性质 | 第15-17页 |
·碳化硅形成的几种解释 | 第17页 |
·碳化硅的用途 | 第17-18页 |
·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制备 | 第18-22页 |
·高比表面积碳化硅载体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2-28页 |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 | 第22-23页 |
·催化剂载体 | 第23-26页 |
·高比表面积碳化硅载体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6-28页 |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 第28-34页 |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发展史 | 第29-31页 |
·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发展动向 | 第31-34页 |
·本研究设想 | 第34-38页 |
第一章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40页 |
·主要试剂和气体 | 第3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8-40页 |
·载体材料及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4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0页 |
·物理吸附 | 第40-41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41页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1页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 | 第41页 |
·CO脉冲化学吸附 | 第41-42页 |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56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SiC的制备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碳热还原温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酸度对合成SiC的影响 | 第47-49页 |
·硫酸的添加对合成SiC的影响 | 第49-53页 |
·碳/硅物质的量的比对合成SiC的影响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Pd/SiC催化剂对CO和C_3H_6氧化反应的性能 | 第56-62页 |
·前言 | 第5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评价 | 第56-58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8-59页 |
·Pd/SiC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讨论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CeO_2对Pd/SiC催化剂在CO和C_3H_6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2-70页 |
·前言 | 第6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不同浸渍方式制备的催化剂对活性的影响 | 第63页 |
·催化剂的预还原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催化剂中CeO_2的含量对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铈锆对Pd/SiC催化剂在CO和C_3H_6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70-80页 |
·前言 | 第7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助剂的浸渍方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不同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2页 |
·不同铈锆添加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3-76页 |
·与CeO_2-Pd/SiC催化剂的比较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