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 第8-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三)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三、 论文的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 论文的内容 | 第12页 |
(二) 论文拟采用的方法 | 第12-13页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源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4-17页 |
一、 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 | 第15-16页 |
二、 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在人的本质上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 | 第17-25页 |
一、 《博士论文》时期: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 | 第18-19页 |
二、 《莱茵报》时期: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 | 第19-20页 |
三、 《德法年鉴》时期:人的本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20-22页 |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本质理论的成熟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5-3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概念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劳动和人的本质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 | 第30-32页 |
第四节 需要和人的本质 | 第32-35页 |
第五节 自由和人的本质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意义 | 第38-43页 |
一、 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发展 | 第38-39页 |
二、 有利于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 | 第39-40页 |
三、 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0-42页 |
四、 有利于全面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