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 第11-12页 |
·生物质能源概况 | 第12页 |
·生物质能的利用 | 第12-15页 |
·生物质的化学特性 | 第12-14页 |
·生物质能的利用 | 第14-15页 |
·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生物质对煤焦产率的影响 | 第15页 |
·生物质对煤热解气、液产物性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生物质对煤热解温度的影响 | 第16页 |
·生物质对煤的脱硫脱氮作用 | 第16页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的的主要反应 | 第17-18页 |
·共气化对煤气化过程中温度特性的影响 | 第18页 |
·共气化过程对碳转化率及其气化产物的影响 | 第18页 |
·共气化过程对活化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 第19页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的化工过程模拟 | 第19-20页 |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3-35页 |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 第23-24页 |
·样品的选取 | 第23页 |
·脱灰生物质的制备 | 第23-24页 |
·脱挥发分生物质的制备 | 第24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7页 |
·热重分析仪装置及流程 | 第25页 |
·实验影响因素的排除 | 第25-2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9页 |
·理论共热解速率计算方法 | 第27页 |
·共热解动力学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PRO/Ⅱ化工流程模拟方法 | 第29-35页 |
·气化反应模型的建立条件 | 第29页 |
·气化反应模型流程的建立 | 第29-30页 |
·气化反应模型中的主要反应 | 第30页 |
·煤与生物质样品的定义 | 第30-31页 |
·PRO/Ⅱ中流程模块的设置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特性的研究 | 第35-59页 |
·实验仪器测试条件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与讨论 | 第36-58页 |
·生物质与煤的单独热解过程 | 第36-39页 |
·玉米秸秆与平朔煤的共热解特性 | 第39-44页 |
·伊宁煤与杨木屑共热解特性 | 第44-47页 |
·伊宁煤与杨木屑共热解动力学的计算 | 第47-50页 |
·伊宁煤与脱灰、脱挥发分杨木屑的共热解特性 | 第50-55页 |
·伊宁煤与杨木屑共热解动力学的计算比较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的研究 | 第59-77页 |
·实验装置与测试条件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76页 |
·生物质焦与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比较 | 第60-62页 |
·气化温度对焦样反应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碳转化率与焦样反应速率的关系 | 第64-66页 |
·生物质与煤不同配比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杨木屑加入对伊宁煤气化的影响 | 第67-70页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过程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 第70-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