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概况 | 第11-13页 |
·工区位置 | 第11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1页 |
·开发现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 第13-84页 |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 第13-19页 |
·地层层序 | 第13-16页 |
·对比划分 | 第16-18页 |
·分层变化情况 | 第18-19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9-22页 |
·断层特征 | 第19-20页 |
·构造形态 | 第20-22页 |
·断层变化情况 | 第22页 |
·沉积相 | 第22-38页 |
·相标志 | 第23-28页 |
·测井相及不同微相电性曲线特征 | 第28-30页 |
·沉积模式的确定及微相特征 | 第30-32页 |
·沉积微相分析 | 第32-38页 |
·储层特征 | 第38-61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8-41页 |
·砂体发育程度及展布特征 | 第41-44页 |
·储层物性与非均质评价 | 第44-51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1-52页 |
·隔夹层发育程度与分布特征 | 第52-57页 |
·储层敏感性 | 第57-61页 |
·油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61-73页 |
·区块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61-63页 |
·建立区块储层的测井解释标准 | 第63-64页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 第69-71页 |
·油藏综合评价 | 第71-73页 |
·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 | 第73-74页 |
·原油性质 | 第73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73-74页 |
·温度和压力 | 第74页 |
·储量计算 | 第74-77页 |
·参数选取 | 第74-76页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三维地质模型 | 第77-84页 |
·储层建模目的意义 | 第77-78页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8-84页 |
第三章 油藏工程研究 | 第84-116页 |
·开发效果评价 | 第84-93页 |
·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及规律 | 第84-87页 |
·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89页 |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 | 第89-91页 |
·开发效果评价 | 第91-93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潜力评价 | 第93-104页 |
·油藏动用程度研究 | 第93-98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98-104页 |
·油藏工程设计 | 第104-116页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4-111页 |
·开发方式优化 | 第111-116页 |
第四章 潜力分析与部署建议 | 第116-124页 |
·曙 31-24 块开发潜力分析及井位部署建议 | 第116-121页 |
·潜力分析 | 第116页 |
·井位部署建议 | 第116-121页 |
·曙 1-5-9 块西部地区潜力分析及井位部署建议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详细摘要 | 第129-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