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简介 | 第11-15页 |
一、英美法系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相关规定 | 第11-12页 |
二、大陆法系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相关规定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我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相关规定 | 第15-18页 |
一、我国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沿革 | 第15-16页 |
二、我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评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侵权行为方式 | 第18-32页 |
第一节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18-22页 |
一、以盗窃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18-19页 |
二、以利诱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19-21页 |
三、以胁迫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1-22页 |
四、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2页 |
第二节 滥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2-27页 |
一、披露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3-25页 |
二、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5页 |
三、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5-26页 |
四、披露、使用与允许他人使用的区别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其他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7-32页 |
一、滥用合法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7-30页 |
二、其他以侵犯商业秘密论的行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客观方面的争议问题研究 | 第32-43页 |
第一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认定 | 第32-36页 |
一、重大损失的含义 | 第32-34页 |
二、重大损失的计算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正当取得商业秘密的行为与侵权行为的界定 | 第36-38页 |
一、独立研发 | 第36-37页 |
二、反向工程 | 第37-38页 |
三、信息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人才流动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与合法行为的界定 | 第38-43页 |
一、人才流动中侵犯商业秘密的现状 | 第38-40页 |
二、竞业禁止与侵犯商业秘密的界限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