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采后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发酵及活性物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冬枣及其主要病害 | 第15页 |
| ·冬枣营养价值 | 第15页 |
| ·冬枣主要病害 | 第15页 |
| ·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措施 | 第15-18页 |
| ·物理措施 | 第15-17页 |
| ·化学方法 | 第17-18页 |
| ·生物防治 | 第18页 |
| ·果实采后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的概念 | 第18页 |
| ·理想拮抗菌的特点 | 第18-19页 |
|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 第19-20页 |
| ·拮抗菌产生活性物质的种类 | 第20-22页 |
| ·拮抗菌防治病害的机制 | 第22-24页 |
| ·拮抗菌在生物防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4-26页 |
| ·拮抗菌研究及商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 ·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采后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27-37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供试材料与培养基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 第30-33页 |
| ·拮抗菌B26的抗菌谱 | 第33-34页 |
| ·拮抗菌的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 | 第34-35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页 |
| ·菌株的系统发育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拮抗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7-47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方法 | 第38-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 ·培养条件 | 第41-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拮抗菌B26活性成分稳定性的研究 | 第47-55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 ·最佳硫酸铵沉淀浓度确定 | 第49-50页 |
| ·温度稳定性测定 | 第50页 |
| ·对pH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 ·紫外线照射后稳定性 | 第51页 |
| ·有机溶剂稳定性测定 | 第51-52页 |
| ·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附图 | 第65-67页 |
| 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