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现状 | 第12-18页 |
(一) 道路交通事故之严重性 | 第12-13页 |
(二)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任务的紧迫性 | 第13-14页 |
(三) 对新交法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认识 | 第14-18页 |
二、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 | 第18-28页 |
(一) 对交通事故再认识 | 第18-19页 |
1、交通事故的概念 | 第18-19页 |
2、交通事故侵权之变 | 第19页 |
(二)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辨析 | 第19-24页 |
1、归责原则之含义 | 第19-21页 |
2、从过错到无过错 | 第21-22页 |
3、责任归属之意义 | 第22页 |
4、侵权之债的责任归属基准 | 第22-24页 |
(三) 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应用 | 第24-28页 |
1、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变化 | 第24-25页 |
2、对道路交通事故不同归责原则的评价 | 第25-28页 |
三、由交通事故到犯罪的演进 | 第28-42页 |
(一) 侵权行为的刑罚性 | 第28-30页 |
1、侵权法与刑法的联系 | 第28-29页 |
2、刑罚解除的可能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二) 刑罚的谦抑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30-34页 |
1、谦抑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31页 |
2、刑罚谦抑与罪刑法定 | 第31-32页 |
3、谦抑原则在我国之现状 | 第32-34页 |
(三) 新交法中事故认定的改变 | 第34页 |
(四) 当前事故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五) 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及其可诉性 | 第36-42页 |
1、交通事故认定不是书证 | 第36-38页 |
(1) 书证具有客观性 | 第37页 |
(2) 书证的制作主体广泛 | 第37-38页 |
(3) 书证出现的时间 | 第38页 |
2、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行政部门所为的行政确认 | 第38-42页 |
(1) 交通事故认定不是鉴定结论 | 第38页 |
(2) 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 第38-39页 |
(3) 交通事故认定是行政确认 | 第39-42页 |
四、交通肇事犯罪应关注其主观方面 | 第42-50页 |
(一)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 第42-46页 |
1、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 第43页 |
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43-45页 |
(1)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 第43-44页 |
(2) 行为人必须是在交通运输活动的过程当中 | 第44-45页 |
(3) 重大事故发生要件 | 第45页 |
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第45-46页 |
4、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 第46页 |
(二) 关于过失危险犯的设立 | 第46-47页 |
(三) 交通肇事犯罪中缓刑的适用 | 第47-50页 |
1、依据驾驶人主观罪过大小 | 第47-48页 |
2、悔罪表现的主观方面 | 第48页 |
3、肇事逃逸不适用缓刑 | 第48页 |
4、缓刑考验期内的主观方面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