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7页 |
一、丹参醇提取物增溶工艺的研究 | 第17-40页 |
1 仪器、试药 | 第17-18页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主要试药 | 第17-1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8-36页 |
·包合物的制备 | 第18页 |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18-19页 |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9-20页 |
·溶出介质中丹参酮ⅡA测定方法建立与评价 | 第20-23页 |
·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样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4页 |
·包合物处方优化 | 第24-29页 |
·固体分散体处方优化 | 第29-30页 |
·包合物的验证 | 第30-33页 |
·固体分散体的验证 | 第33-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40页 |
·关于包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增溶机理 | 第36-38页 |
·关于处方优化的方法 | 第38-40页 |
二、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吸收机理 | 第40-76页 |
1 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主要试药 | 第41页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1-72页 |
·大鼠原位灌注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酚红浓度测定 | 第44-46页 |
·灌注液中TSⅡAHPLC方法建立 | 第46-52页 |
·丹参醇提取物及制剂原位胃吸收 | 第52-54页 |
·丹参醇提取物及制剂肠循环液中稳定性考察 | 第54-56页 |
·丹参醇提取物不同剂量组小肠吸收研究 | 第56-57页 |
·丹参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不同剂量组小肠吸收研究 | 第57-60页 |
·丹参酮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最佳吸收部位研究 | 第60-62页 |
·固体分散体载体与丹参醇提取物简单混合后小肠吸收研究 | 第62-64页 |
·环糊精与丹参醇提取物简单混合后小肠吸收研究 | 第64-65页 |
·常用吸收促进剂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小肠吸收研究 | 第65-68页 |
·P-糖蛋白抑制剂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小肠吸收研究 | 第68-69页 |
·含挥发性成分中药对丹参醇提取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研究 | 第69-71页 |
·三七提取物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小肠吸收研究 | 第71-7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2-76页 |
·关于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包合物吸收机理的问题 | 第73-74页 |
·关于水难溶性药物制备原位大鼠肠灌注供试液方法的探讨 | 第74-75页 |
·关于复方丹参片组方合理性的探讨 | 第75-76页 |
三、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吸收机理 | 第76-112页 |
1 仪器及试药 | 第76-78页 |
·主要仪器 | 第76-77页 |
·主要药物 | 第77页 |
·细胞来源 | 第77-7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8-108页 |
·Caco-2细胞模型建立与评价 | 第78-84页 |
·供试液中TSⅡA浓度测定 | 第84-87页 |
·丹参醇提取物Caco-2细胞单层AP→BL转运研究 | 第87-89页 |
·丹参醇提取物包合物Caco-2细胞单层AP→BL转运研究 | 第89-90页 |
·丹参醇提取物包合物Caco-2细胞单层BL→AP排放研究 | 第90-91页 |
·丹参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Caco-2细胞单层AP→BL转运研究 | 第91-93页 |
·丹参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Caco-2细胞单层BL→AP排放研究 | 第93页 |
·固体分散体载体与丹参醇提取物简单混合后细胞转运研究 | 第93-95页 |
·环糊精与丹参醇提取物简单混合后细胞转运研究 | 第95-97页 |
·常用吸收促进剂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转运研究 | 第97-99页 |
·P-糖蛋白抑制剂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AP→BL转运研究 | 第99-101页 |
·P-糖蛋白抑制剂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BL→AP转运研究 | 第101-102页 |
·含挥发性成分中药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AP→BL转运研究 | 第102-105页 |
·含挥发性成分中药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BL→AP转运研究 | 第105-107页 |
·三七提取物与丹参醇提取物合用后细胞转运研究 | 第107-10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8-112页 |
·关于应用Caco-2细胞研究药物吸收的优势与局限 | 第108-109页 |
·关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促吸收的机理 | 第109页 |
·关于P-糖蛋白的问题 | 第109-110页 |
·关于吸收促进剂促吸收机理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关于Caco-2细胞模型、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相关性的问题 | 第111-112页 |
四、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112-147页 |
1 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112-1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12-113页 |
·主要试药 | 第113页 |
·动物 | 第113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13-143页 |
·生物样品中丹参脂溶性成分浓度测定 | 第113-123页 |
·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123-132页 |
·肠襻法研究大鼠体内动力学过程 | 第132-138页 |
·大鼠口服给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138-14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43-147页 |
·关于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制剂的体内过程 | 第143-144页 |
·动物体内吸收的研究方法 | 第144页 |
·关于实验动物和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144-145页 |
·关于生物样品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测定 | 第145页 |
·关于多个样本均数统计分析的问题 | 第145-147页 |
五、原位灌注模型、细胞模型及整体动物试验相关性研究 | 第147-165页 |
1 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147-164页 |
·原位灌注试验与整体动物试验相关性的统计结果 | 第147-155页 |
·细胞试验与整体动物试验相关性的统计结果 | 第155-163页 |
·小结 | 第163-164页 |
2 小结与讨论 | 第164-16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65-170页 |
1 丹参醇提取物包合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165-166页 |
2 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吸收机理 | 第166-167页 |
3 Caco-2模型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吸收机理 | 第167-168页 |
4 整体动物试验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制剂体内动力学过程 | 第168-170页 |
综述 通过调节上皮细胞的紧密连结提高细胞旁路渗透性 | 第170-179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