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分布式储能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储能在电能质量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分布式储能应用场景分析与建模 | 第22-44页 |
2.1 分布式储能主要类型与并网方式 | 第22-25页 |
2.1.1 分布式储能主要类型 | 第22-24页 |
2.1.2 分布式储能的并网方式 | 第24-25页 |
2.2 分布式储能的应用场景分析 | 第25-26页 |
2.3 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 第26-33页 |
2.3.1 电池储能的数学模型 | 第27-29页 |
2.3.2 电池储能的充放电控制策略 | 第29-31页 |
2.3.3 电池储能系统充放电性能仿真 | 第31-33页 |
2.4 飞轮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 第33-41页 |
2.4.1 飞轮储能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2.4.2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技术 | 第35-38页 |
2.4.3 飞轮储能的充放电控制策略 | 第38-39页 |
2.4.4 飞轮储能充放电性能仿真 | 第39-41页 |
2.5 并网换流器模型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分布式储能对配电网电压偏差问题的改善 | 第44-58页 |
3.1 配电网电压偏差问题的机理分析 | 第44-47页 |
3.1.1 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3.1.2 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指标 | 第45-47页 |
3.2 考虑电压偏差指标的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47-49页 |
3.2.1 目标函数 | 第47-48页 |
3.2.2 约束条件 | 第48-49页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49-52页 |
3.3.1 基本理论 | 第49-51页 |
3.3.2 算例应用 | 第51-52页 |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52-57页 |
3.4.1 分布式储能的不同配置方式对配电网电压偏差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考虑电压偏差指标的分布式储能优化调度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飞轮储能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改善 | 第58-74页 |
4.1 配电网电压暂降机理分析 | 第58-60页 |
4.2 电压暂降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60-62页 |
4.2.1 有效值检测法 | 第60页 |
4.2.2 峰值电压法 | 第60-61页 |
4.2.3 缺损电压法 | 第61页 |
4.2.4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dq变换法 | 第61-62页 |
4.3 电压暂降补偿策略及控制方式 | 第62-66页 |
4.3.1 飞轮储能的补偿策略 | 第62-65页 |
4.3.2 飞轮储能的控制方式 | 第65-66页 |
4.4 变电站飞轮储能补偿电压暂降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66-71页 |
4.4.1 变电站飞轮储能系统结构 | 第66-69页 |
4.4.2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电化学储能对光伏发电电压波动的改善 | 第74-92页 |
5.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 | 第74-81页 |
5.1.1 光伏电池模型 | 第74-76页 |
5.1.2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76-77页 |
5.1.3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 | 第77-79页 |
5.1.4 光伏并网仿真 | 第79-81页 |
5.2 光储系统拓扑结构 | 第81-82页 |
5.3 光伏并网对电压波动的影响 | 第82-84页 |
5.4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84-90页 |
5.4.1 储能对光伏出力波动的平抑 | 第84-88页 |
5.4.2 储能对配电网电压波动问题的改善 | 第88-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