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PA6-280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理论计算

第1章 绪论第1-18页
 1.1 燃烧模型的发展第14-15页
 1.2 准维燃烧模型研究现状和本课题来源和意义第15-16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6-18页
第2章 准维燃烧模型简介第18-22页
 2.1 模型分区第18页
 2.2 模型的组成第18-19页
 2.3 模型的计算流程第19-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准维多区燃烧模型第22-61页
 3.1 喷雾混合子模型第22-29页
 3.2 蒸发子模型第29-41页
  3.2.1 蒸发计算的微分方程组第29-31页
  3.2.2 微分方程组的求解第31-33页
  3.2.3 蒸发引起的单元温度降第33-34页
  3.2.4 物性计算第34-39页
  3.2.5 分子扩散系数第39页
  3.2.6 饱和蒸气压第39页
  3.2.7 蒸发潜热第39-40页
  3.2.8 液态燃油的定压比热第40页
  3.2.9 液态燃油密度第40-41页
 3.3 着火延迟子模型第41-42页
 3.4 放热计算子模型第42-43页
 3.5 传热计算子模型第43-44页
 3.6 热力过程子模型第44-47页
  3.6.1 热力平衡计算第44-46页
  3.6.2 迭代方法的选择第46-47页
 3.7 单元气体成份的计算第47-48页
 3.8 一氧化氮计算子模型第48-55页
  3.8.1 NO生成量计算公式的推导第49-52页
  3.8.2 燃烧产物化学平衡计算第52-55页
 3.9 碳烟排放计算子模型第55页
 3.10 总模型第55-60页
  3.10.1 模型输入参数第55-56页
  3.10.2 模型的计算内容第56-59页
  3.10.3 喷油规律的处理第59-60页
 3.11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计算程序简介及程序框图第61-78页
 4.1 程序简介第61-64页
  4.1.1 程序概述第61页
  4.1.2 主程序第61-62页
  4.1.3 喷雾混合子程序MIXT第62页
  4.1.4 蒸发计算子程序EVAR第62页
  4.1.5 子程序DE第62页
  4.1.6 物性计算子程序PROG第62页
  4.1.7 着火延迟计算子程序IGN第62页
  4.1.8 传热计算子程序HL第62-63页
  4.1.9 热力学计算子程序THER第63页
  4.1.10 子程序MOL第63页
  4.1.11 子程序CVR第63页
  4.1.12 子程序DDL YB HHI FKK第63页
  4.1.13 子程序FUN第63页
  4.1.14 子程序FCPN_2 FCPO_2 FCPH_2O FCPCO_2 FCPF16第63页
  4.1.15 子程序P16A11第63页
  4.1.16 子程序DP16A11第63-64页
  4.1.17 子程序TLPPL第64页
  4.1.18 平衡浓度计算子程序EQMD第64页
  4.1.19 一氧化氮生成量计算子程序NOSC第64页
  4.1.20 碳烟含量计算子程序SOOTC第64页
 4.2 程序框图第64-77页
  4.2.1 主程序框图第64-68页
  4.2.2 喷雾混合子程序框图第68-69页
  4.2.3 蒸发子程序框图第69-70页
  4.2.4 物性子程序框图第70-71页
  4.2.5 传热子程序HL框图第71页
  4.2.6 着火延迟计算子程序第71页
  4.2.7 热力学计算子程序框图第71-73页
  4.2.8 子程序MOL框图第73-74页
  4.2.9 子程序DE框图第74页
  4.2.10 定容比热计算子程序框图第74-75页
  4.2.11 平衡产物计算子程序框图第75页
  4.2.12 NO生成量计算子程序框图第75页
  4.2.13 碳烟含量计算子程序框图第75-76页
  4.2.14 子程序TLPPL框图第76页
  4.2.15 子程序P16A11框图第76-77页
  4.2.16 子程序DP16A11框图第77页
 4.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计算结果分析第78-89页
 5.1 额定工况时的计算结果第78-79页
  5.1.1 示功图及缸内平均温度变化第78-79页
  5.1.2 NO生成第79页
 5.2 压缩比对燃烧排放的影响第79-81页
  5.2.1 压缩比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第80-81页
  5.2.2 压缩比对NO生成的影响第81页
 5.3 喷油提前角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第81-83页
  5.3.1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第81-83页
  5.3.2 喷油提前角对NO生成的影响第83页
 5.4 进气压力对燃烧、排放的影响第83-84页
  5.4.1 进气压力对缸内压力和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第83-84页
  5.4.2 进气压力对NO生成的影响第84页
 5.5 进气温度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第84-86页
  5.5.1 进气温度对缸内压力及缸内温度的影响第84-85页
  5.5.2 进气温度对NO生成的影响第85-86页
 5.6 各种因素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第86-88页
  5.6.1 压缩比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第86-87页
  5.6.2 喷油提前角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第87页
  5.6.3 进气压力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第87-88页
  5.6.4 进气温度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第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个人简历第95-96页
附录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压无键联接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中央冷却系统的计算及在船舶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