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1.1 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2-13页 |
1.2 信息时代制造业的制造策略 | 第13-14页 |
1.3 制造企业应用IT技术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4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1.6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7 贯穿全文的几个观点 | 第18-20页 |
1.8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数字化工厂概念、特征以及对IT技术的需求 | 第23-4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制造系统内部关系及与外部的联系 | 第23-28页 |
2.2.1 制造系统的抽象表示 | 第23-24页 |
2.2.2 制造企业内部过程与功能领域及其相互关系 | 第24-25页 |
2.2.3 制造企业的功能组织及其协作关系 | 第25-26页 |
2.2.4 制造企业与外部实体的关系 | 第26-28页 |
2.2.4.1 制造企业的外部实体 | 第26-27页 |
2.2.4.2 制造企业与外部实体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 制造企业内外实体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2.5 数字化工厂概念与特征 | 第30-36页 |
2.5.1 数字化工厂概念 | 第31页 |
2.5.2 数字化工厂含义 | 第31-32页 |
2.5.3 数字化工厂运作模式 | 第32-33页 |
2.5.4 数字化工厂的组成成员 | 第33-34页 |
2.5.5 数字化工厂的活动空间和生命周期 | 第34页 |
2.5.6 数字化工厂的一般特征 | 第34-35页 |
2.5.7 数字化工厂的本质特征 | 第35-36页 |
2.6 数字化工厂对IT技术的需求 | 第36-40页 |
2.6.1 对数字化工厂建模方法和模型体系结构的需求 | 第36页 |
2.6.2 对数字化工厂工作环境的需求 | 第36-38页 |
2.6.2.1 支持业务过程自动化 | 第36页 |
2.6.2.2 支持集成已有应用系统 | 第36-37页 |
2.6.2.3 支持数字化工厂环境 | 第37页 |
2.6.2.4 可伸缩性 | 第37页 |
2.6.2.5 支持数字化工厂各个业务方面 | 第37页 |
2.6.2.6 支持异构数据管理环境 | 第37页 |
2.6.2.7 提供公共工具 | 第37-38页 |
2.6.2.8 支持业务扩展和业务重构 | 第38页 |
2.6.2.9 提供业务安全保障 | 第38页 |
2.6.2.10 支持数字化工厂快速建立 | 第38页 |
2.6.3 对分布式开发环境和标准化的需求 | 第38-40页 |
2.6.3.1 支持分布式开发环境 | 第38页 |
2.6.3.2 支持开放系统环境 | 第38页 |
2.6.3.3 支持正在出现的开放系统标准 | 第38页 |
2.6.3.4 提供标准的应用接口 | 第38-39页 |
2.6.3.5 支持标准接口 | 第39-40页 |
2.6.4 保护已有投资的需求 | 第40页 |
2.7 数字化工厂关键技术及本文研究重点 | 第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数字化工厂模型结构和动态建模方法 | 第42-70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有关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3.3 现有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比较 | 第43-45页 |
3.4 数字化工厂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及建模语言 | 第45-49页 |
3.4.1 数字化工厂建模方法 | 第45页 |
3.4.2 数字化工厂建模语言 | 第45-47页 |
3.4.3 数字化工厂模型结构选择与改进 | 第47-48页 |
3.4.4 数字化工厂模型结构各视图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3.5 数字化工厂动态建模思想 | 第49-51页 |
3.5.1 数字化工厂动态建模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9-50页 |
3.5.2 数字化工厂动态建模思想 | 第50页 |
3.5.3 用关联矩阵表示关联关系 | 第50-51页 |
3.6 数字化工厂动态建模 | 第51-69页 |
3.6.1 资源视图建模 | 第52-57页 |
3.6.1.1 资源视图的构成要素和建模方法 | 第52-55页 |
3.6.1.2 资源视图与其他视图的关系 | 第55-57页 |
3.6.2 组织视图建模 | 第57-61页 |
3.6.2.1 组织视图的构成要素和建模方法 | 第57-60页 |
3.6.2.2 组织视图与其他视图的关系 | 第60-61页 |
3.6.3 功能视图建模 | 第61-63页 |
3.6.3.1 功能视图的构成要素和建模方法 | 第61-63页 |
3.6.3.2 功能视图与其他视图的关系 | 第63页 |
3.6.4 信息视图建模 | 第63-64页 |
3.6.5 过程视图建模 | 第64-67页 |
3.6.5.1 过程视图的构成要素与建模方法 | 第64-67页 |
3.6.5.2 过程视图与其他视图的关系 | 第67页 |
3.6.6 控制视图建模 | 第67-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结构与基础应用平台 | 第70-96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组成成分 | 第70-71页 |
4.3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实现设想 | 第71-72页 |
4.4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已有技术基础 | 第72-73页 |
4.5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结构 | 第73-76页 |
4.5.1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结构 | 第73-75页 |
4.5.2 抽取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公共服务 | 第75-76页 |
4.6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基础应用平台 | 第76-86页 |
4.6.1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基础应用平台 | 第76页 |
4.6.2 基础应用平台的公共服务组件和接口 | 第76-84页 |
4.6.2.1 桌面(Desktop) | 第78-79页 |
4.6.2.2 任务和会话(Task&Session) | 第79-80页 |
4.6.2.3 工作流(Workflow) | 第80-81页 |
4.6.2.4 应用(Application) | 第81页 |
4.6.2.5 智能代理(Agent) | 第81页 |
4.6.2.6 协商(Negotiator) | 第81-82页 |
4.6.2.7 仲裁(Mediator) | 第82页 |
4.6.2.8 对象访问(Object Access) | 第82页 |
4.6.2.9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 | 第82-83页 |
4.6.2.10 知识管理(DF KBMS) | 第83页 |
4.6.2.11 Internet工具(Internet Tools) | 第83页 |
4.6.2.12 STEP服务(STEP Services) | 第83-84页 |
4.6.2.13 数字化工厂监控(DF Monitor) | 第84页 |
4.6.3 服务组件之间的协作 | 第84-86页 |
4.7 基础应用平台支持异构性的方法 | 第86-90页 |
4.7.1 基础应用平台的四层结构模式 | 第86-87页 |
4.7.2 基础应用平台支持异构性的方法 | 第87-90页 |
4.7.2.1 DF系统注册目录 | 第89页 |
4.7.2.2 DF事件通道 | 第89-90页 |
4.7.2.3 DF服务器 | 第90页 |
4.7.2.4 DF知识库 | 第90页 |
4.8 基础应用平台支持资源共享的方法 | 第90-92页 |
4.9 基础应用平台支持数字化工厂IT技术需求 | 第92-93页 |
4.10 开发基础应用平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93页 |
4.11 实现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93-95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 | 第96-113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有关概念和现有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 | 第96-99页 |
5.2.1 有关概念 | 第96-97页 |
5.2.2 现有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和一般组成 | 第97-99页 |
5.3 当前工作流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99页 |
5.4 WfMC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 第99-100页 |
5.5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的特点 | 第100-101页 |
5.6 数字化工厂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要求 | 第101页 |
5.7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01-104页 |
5.7.1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第101-103页 |
5.7.2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03-104页 |
5.7.3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特点 | 第104页 |
5.8 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机制的表示方法 | 第104-108页 |
5.8.1 工作流约束顺序机制表达方法 | 第104-106页 |
5.8.2 基于事件的工作流规则表示方法 | 第106-108页 |
5.9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动态封装的实现方法 | 第108-112页 |
5.9.1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动态封装的需求 | 第108-109页 |
5.9.2 数字化工厂工作流动态封装的实现方法 | 第109-112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实施 | 第113-126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实施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原则 | 第113-116页 |
6.3 徐州装载机厂信息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第116-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7.2 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附录: “徐工集团徐州装载机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部分内容 | 第140-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