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7-9页 |
(一) 新闻史中的新闻教育章节 | 第7页 |
(二) 新闻教育通史与新闻教育研究 | 第7-8页 |
(三) 复旦新闻教育发展研究 | 第8-9页 |
(四) 新闻史中重点人物的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文献检索整理的方法 | 第10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0页 |
(三)专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复旦新闻教育发轫(1924年—1929年) | 第12-14页 |
一、中国新闻教育兴起 | 第12-13页 |
二、复旦新闻教育初步发展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复旦新闻系成立与新闻教育走向成熟(1929年—1937年) | 第14-24页 |
一、课程体系建立逐步走向自主 | 第14-16页 |
二、丰富的实践活动与雄厚的师资力量 | 第16-20页 |
三、谢六逸与世界报纸展览会 | 第20-24页 |
第四章 复旦新闻教育在艰难中前进(1937年—1942年) | 第24-30页 |
一、新闻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 | 第24-25页 |
二、艰难环境下办学 | 第25-30页 |
第五章 复旦新闻教育日趋繁荣(1942年—1949年) | 第30-42页 |
一、好学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 | 第30-35页 |
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 第35-38页 |
三、发挥民主堡垒作用 | 第38-40页 |
四、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初步探讨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57页 |
附录一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课程表 | 第43页 |
附录二 《复旦通讯社之过去及将来》王德亮 | 第43-45页 |
附录三 《复旦大学毕业纪念刊——新闻学系一九三零年级级史》 | 第45-46页 |
附录四 1930年-1935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人数(复旦历史档案教务49卷) | 第46页 |
附录五 复旦大学新闻系前八届学生情况 | 第46-48页 |
附录六 1935年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的各省报纸 | 第48-49页 |
附录七 1938年制定《文理法三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提出的三条原则和九个要点 | 第49-50页 |
附录八 1942年秋季课程表 | 第50-51页 |
附录九 1939年10月新闻系四年级学生写给吴南轩的信件 | 第51-52页 |
附录十 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嘉陵江日报》合作办法 | 第52页 |
附录十一 复旦大学新闻系1945年课表 | 第52-53页 |
附录十二 《时事论坛报》简介 | 第53-54页 |
附录十三 《复旦新闻》国立复旦大学新闻馆开幕纪念专刊《发刊辞》 | 第54页 |
附录十四 《复旦新闻》国立复旦大学新闻馆开幕纪念专刊《献辞》章益 | 第54-55页 |
附录十五 《民主草坪的守护者——新闻馆速写》 | 第55-57页 |
参考书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