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论文正文: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研制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12-56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5-1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16页 |
2 结果 | 第16-18页 |
3 讨论 | 第18页 |
第二节 粘附力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1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2 讨论 | 第19页 |
第三节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9-2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2 结果 | 第21-22页 |
3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制剂学研究 | 第24-41页 |
第一节 处方和工艺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 第24-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处方和工艺优化 | 第34-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页 |
第三节 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 第36-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 | 第37-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41-52页 |
第一节 体内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 结果 | 第43-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实验 | 第48-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文献综述:提高水飞蓟素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研究现状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