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辣椒的本草研究 | 第12页 |
·辣椒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 | 第12-13页 |
·辣椒碱的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辣椒碱的来源及分布 | 第13-14页 |
·辣椒碱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名称和分子结构 | 第14-15页 |
·理化性质 | 第15页 |
·辣椒碱的生理功能 | 第15-17页 |
·辣椒碱的镇痛作用 | 第15-16页 |
·辣椒碱的心脑血管效应 | 第16页 |
·辣椒碱的抗炎作用 | 第16页 |
·脂质过氧化调节作用 | 第16页 |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第16-17页 |
·对血压的影响 | 第17页 |
·抗癌的双重作用 | 第17页 |
·杀菌和杀虫作用 | 第17页 |
·辣椒碱的应用 | 第17-18页 |
·医药领域 | 第17页 |
·军事领域 | 第17页 |
·农药领域 | 第17-18页 |
·涂料领域 | 第18页 |
·食品添加剂领域 | 第18页 |
·减肥保健 | 第18页 |
·饲料工业 | 第18页 |
·辣椒碱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18-20页 |
·气-质联用法 | 第18-19页 |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19页 |
·亚硝酸钠比色法 | 第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9-20页 |
·FAO紫外双比色法 | 第20页 |
·辣椒碱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第20-21页 |
·辣椒碱的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20-21页 |
·酸碱法 | 第21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21页 |
·酶法 | 第21页 |
·细胞培养法 | 第21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21页 |
·辣椒红色素的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辣椒红色素的来源及分布 | 第22页 |
·辣椒红色素的成分 | 第22-23页 |
·辣椒红色素的结构式和理化性质 | 第23页 |
·辣椒红色素的结构式 | 第23页 |
·辣椒红色素的理化性质 | 第23页 |
·辣椒红色素的生理功能 | 第23页 |
·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光照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页 |
·温度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页 |
·酸碱度(pH)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溶剂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4页 |
·金属离子对辣椒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4页 |
·辣椒红色素的应用 | 第24页 |
·辣椒红色素的提取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油溶法 | 第24-25页 |
·溶剂法 | 第25页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SFE-CO_2) | 第25页 |
·超声波溶剂提取法 | 第25页 |
·溶剂微波提取法 | 第25-26页 |
·酶法提取 | 第26页 |
·辣椒红色素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辣椒红色素的定性分析方法 | 第26页 |
·辣椒红色素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辣椒碱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研究 | 第28-42页 |
·前言 | 第28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辣椒碱提取实验方案设计 | 第29-31页 |
·干红辣椒的预处理 | 第29页 |
·脱色处理 | 第29页 |
·有机溶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乙醇提取辣椒碱工艺研究方案 | 第30-31页 |
·最佳乙醇浓度确定实验 | 第30页 |
·最佳提取温度确定实验 | 第30页 |
·最佳提取时间确定实验 | 第30页 |
·最佳皮粉粒度确定实验 | 第30页 |
·最佳料液比确定实验 | 第30-31页 |
·实验数据用EXCEL和RPSS软件分析和处理 | 第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提取溶剂的确定 | 第31页 |
·不同乙醇浓度确定试验 | 第31-32页 |
·料液比的确定 | 第32页 |
·皮粉粒度的确定 | 第32页 |
·乙醇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32-33页 |
·乙醇提取温度的确定 | 第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树脂法制备高纯度辣椒碱工艺的研究 | 第34-36页 |
·提取高纯度辣椒碱的预处理工艺流程 | 第34页 |
·树脂法提取高纯辣椒碱工艺流程 | 第34页 |
·树脂法制备高纯度辣椒碱设计方案 | 第34-35页 |
·树脂预处理,装柱及再生 | 第34-35页 |
·树脂的选择 | 第35页 |
·树脂的基本性质 试验所用大孔树脂的基本性质,其基本见表2-2 | 第35页 |
·不同树脂对辣椒碱的吸附效果 | 第35页 |
·不同树脂对辣椒碱解吸效果 | 第35页 |
·对D600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5-36页 |
·样液的浓度对D600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D600对辣椒碱提取液的静态吸附曲线 | 第35-36页 |
·pH值对D600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6页 |
·流速对D600大孔树脂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6页 |
·D600对辣椒碱的动态吸附曲线 | 第36页 |
·解析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36页 |
·不同pH值下的静态洗脱效果 | 第36页 |
·D600的洗脱解析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不同树脂对辣椒碱吸附解析效果 | 第36-37页 |
·对D600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7-39页 |
·样液的浓度对D600大孔树脂静态吸附的影响 | 第37页 |
·D600对辣椒碱的静态吸附曲线 | 第37-38页 |
·pH值对D600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流速对D600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解析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不同PH值下的洗脱效果 | 第39页 |
·结晶溶剂的选择确定试验 | 第39-40页 |
·结晶温度的选择确定实验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辣椒红色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42-52页 |
·前言 | 第42页 |
·提取辣椒红色素粗品的方案设计 | 第42-45页 |
·有机溶剂萃取制备辣椒油树脂的工艺流程 | 第42页 |
·溶剂萃取法制备辣椒红色素粗品方法的研究 | 第42-44页 |
·干红辣椒的预处理 | 第43页 |
·萃取溶剂的选择 | 第43页 |
·溶剂种类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丙酮提取辣椒红色素方法的研究 | 第45-48页 |
·辣椒红色素粗品的预处理 | 第45-48页 |
·乙醇浓度对辣椒红素色价的影响 | 第45页 |
·NaOH浓度对皂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皂化时间对辣椒红色素的影响 | 第46页 |
·皂化温度对辣椒红色素粗品的影响 | 第46-47页 |
·料液比对辣椒红素色价的影响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页 |
·柱层析法制备高纯度辣椒红色素实验方案设计 | 第48-50页 |
·洗脱溶剂的确定 | 第48-49页 |
·树脂的静态筛选 | 第49页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49页 |
·树脂动态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49页 |
·洗脱流速的选择确定实验 | 第49页 |
·树脂法最优整体工艺条件的确定实验方案 | 第49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辣椒碱和辣椒红色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52-60页 |
·前言 | 第52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52-53页 |
·主要材料 | 第52页 |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设计 | 第53-54页 |
·辣椒碱标准液的配制 | 第53页 |
·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辣椒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54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 第54页 |
·方法的准确度 | 第54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HPLC法测定辣椒碱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56页 |
·HPLC法测定辣椒碱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54页 |
·HPLC法测定辣椒碱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HPLC法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 第55-56页 |
·HPLC法的准确度 | 第56页 |
·HPLC法的稳定性 | 第56页 |
·干红辣椒原料中辣椒碱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辣椒红色素色价测定实验方案设计 | 第57-60页 |
·试验主要材料和设备 | 第57页 |
·材料 | 第57页 |
·设备 | 第57页 |
·辣椒红色素色价的测定 | 第57-60页 |
·辣椒红色素待测液的配制 | 第57页 |
·辣椒红色素色价的测定方法 | 第57-60页 |
第五章 辣椒碱镇痛功能研究 | 第60-72页 |
·辣椒碱的镇痛机理研究 | 第60页 |
·辣椒碱镇痛作用机制 | 第60-61页 |
·辣椒碱受体及其作用机理 | 第60-61页 |
·离子通道和离子流 | 第61页 |
·神经肽释放 | 第61页 |
·辣椒碱镇痛功能的应用 | 第61-62页 |
·临床上应用辣椒碱的现状 | 第61-62页 |
·不良反应 | 第62页 |
·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 | 第62页 |
·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 第62页 |
·改变给药方式 | 第62页 |
·选择辣椒碱的衍生物 | 第62页 |
·辣椒碱镇痛功能研究实验设计方案 | 第62-65页 |
·小鼠扭体实验的筛选 | 第62-63页 |
·不同醋酸浓度对小鼠扭体实验的影响 | 第63页 |
·不同室温对小鼠扭体实验的影响 | 第63页 |
·不同性别小鼠对扭体实验的影响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不同醋酸浓度对小鼠扭体实验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环境温粗对小鼠扭体实验的影响 | 第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小鼠扭体实验方案设计 | 第65-67页 |
·小鼠扭体实验 | 第65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65-66页 |
·材料 | 第65页 |
·辣椒碱注射液的配制 | 第65-66页 |
·扭体实验的步骤 | 第66页 |
·辣椒碱的镇痛率计算公式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页 |
·辣椒碱对吗啡成瘾小鼠戒断作用的实验 | 第67-72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67-68页 |
·吗啡成瘾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观察指标 | 第6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68-69页 |
·辣椒碱对吗啡成瘾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69-70页 |
·辣椒碱对吗啡成瘾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70页 |
·辣椒碱对吗啡成瘾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70-71页 |
·辣椒碱对吗啡成瘾小鼠跳跃次数的影响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件: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