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English Catalog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研制基于GPRS的配电负荷监控终端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我国配电网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16-19页 |
·配网监控系统现状 | 第16页 |
·配网监控系统需求 | 第16-17页 |
·配网监控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 第17-18页 |
·配网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 | 第18-19页 |
·我国配电网特点 | 第19-20页 |
·农村配电网的主要特点 | 第19页 |
·城市配电网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我国负荷监控系统的现状 | 第20页 |
·电力系统常用通信方式说明及特点分析 | 第20-26页 |
·电力载波通信系统 | 第20-21页 |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 | 第21-22页 |
·光纤通信系统 | 第22-23页 |
·无线扩频通信 | 第23-24页 |
·移动通信系统 | 第24-26页 |
·广东电网通信的现状 | 第26-27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现代移动通信的理论基础 | 第28-42页 |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 第28-29页 |
·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 第29-35页 |
·调制解调 | 第29-30页 |
·最小移频键控(MSK) | 第30-33页 |
·噪声和干扰 | 第33-35页 |
·GPRS技术及其在配电网络监控中的应用概述 | 第35-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配电负荷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运行分析与实现过程 | 第42-63页 |
·配电终端监控仪采集控制系统 | 第42-43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系统总体框架 | 第43-46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系统逻辑框架图 | 第44-45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系统组网原理图 | 第45-46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监控系统GPRS综合通信网方案设计 | 第46-48页 |
·GPRS数据通信通信机制 | 第46-47页 |
·配网监控终端典型运行方式分析 | 第47-48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综合组网总体结构 | 第48-51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综合通信网远程控制过程设计 | 第51-53页 |
·GPRS远程控制流程图 | 第51-52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远程控制过程分析 | 第52-53页 |
·配电终端通信网络信源编码与规约 | 第53-55页 |
·信源冗余分析 | 第55-57页 |
·本文实现的传输规约 | 第57-60页 |
·本文采用Huffman编码 | 第60-62页 |
·Huffman编码 | 第60-61页 |
·编码过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配电负荷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与数据处理 | 第63-74页 |
·配电负荷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的必要性 | 第63页 |
·配电负荷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63-64页 |
·本文采用的数据库设计方法 | 第64-68页 |
·Visual Basic采用的数据访问接口如下: | 第65页 |
·使用ODBC数据源的连接策略 | 第65-67页 |
·本文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导出/导入功能的实现过程 | 第68-71页 |
·数据保存为Excel的实现过程 | 第68-70页 |
·将Excel导入数据库的实现过程 | 第70-71页 |
·打印服务程序的实现 | 第71-73页 |
·建立Excel模板文件 | 第71-72页 |
·打开模板文件 | 第72页 |
·将数据输出到模板文件 | 第72页 |
·建立表格 | 第72-73页 |
·打印输出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配电负荷终端质量及性能研究 | 第74-94页 |
·配电负荷终端可靠性分析 | 第75-78页 |
·配电负荷终端可靠性的理论分析 | 第75-77页 |
·电网远程控制可靠性分析 | 第77-78页 |
·通信安全性分析 | 第78-82页 |
·GPRS通信安全性研究 | 第78-80页 |
·电网远程控制安全性分析 | 第80-82页 |
·配电负荷终端时延分析 | 第82-88页 |
·配电负荷终端的误差分析 | 第82页 |
·GPRS通信时延的理论分析 | 第82-84页 |
·典型时延测试结果 | 第84-88页 |
·电网远程控制实时性分析 | 第88页 |
·传输速率分析 | 第88-91页 |
·配电负荷终端产品应用前景分析 | 第91-93页 |
·配电负荷终端硬件费用分析 | 第91页 |
·配电负荷终端通信费用分析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5页 |
1.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页 |
2.展望及进一步设想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论文及获奖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