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引言 | 第14-20页 |
·肉品的特征 | 第15-16页 |
·肉质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遗传因素 | 第16-19页 |
·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营养因素 | 第20页 |
2.肉质常规评定指标 | 第20-24页 |
·肉色 | 第20-21页 |
·大理石纹 | 第21页 |
·pH值 | 第21页 |
·系水力 | 第21-22页 |
·嫩度 | 第22-23页 |
·风味 | 第23-24页 |
3.脂肪组织及脂联素 | 第24-31页 |
·脂肪组织 | 第24-25页 |
·脂联素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脂联素的发现 | 第25-26页 |
·脂联素基因的结构 | 第26-28页 |
·脂联素对糖代谢、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 第28-30页 |
·脂联素基因表达 | 第30-31页 |
·脂联素基因的功能 | 第31页 |
4.本研究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33-60页 |
一、脂联素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4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3-47页 |
·试验样品来源 | 第3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5页 |
·试剂来源 | 第33-34页 |
·常规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主要试验方法 | 第35-3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36页 |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6-37页 |
·PCR反应体系及其条件 | 第37页 |
·PCR产物检测 | 第37页 |
·目的片段DNA的纯化回收 | 第37-38页 |
·纯化回收产物的检测及测序 | 第38页 |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6页 |
·组织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9-40页 |
·PCR产物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纯化回收结果 | 第41页 |
·测序结果 | 第41-43页 |
·两变异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43-44页 |
·脂联素基因两变异位点所产生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 第44-45页 |
·两变异位点等位基因在两个猪群中的分布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二、猪肉质常规指标测定 | 第47-60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47-53页 |
·试验样本来源 | 第47页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肌肉颜色的测定 | 第47页 |
·肌肉pH值的测定 | 第47-48页 |
·猪肉大理石纹 | 第48页 |
·滴水损失 | 第48页 |
·失水率 | 第48页 |
·肌肉嫩度 | 第48-49页 |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剑白香猪与杂交猪肉质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猪脂联素基因不同位点和猪肉质性状的关系 | 第50-53页 |
·猪脂联素基因180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 | 第50页 |
·猪脂联素基因1171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 | 第50-51页 |
·猪脂联素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的肉质性状 | 第51-52页 |
·脂联素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第52-53页 |
3.讨论 | 第53-60页 |
·PCR条件的优化 | 第53-56页 |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 第56-57页 |
·脂联素基因序列分析 | 第57页 |
·剑白香猪、杂交猪间肉质性状的比较 | 第57-58页 |
·脂联素基因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 第58-60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60-62页 |
试验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