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智能协商 | 第18-32页 |
| ·自动协商系统一般框架模型研究 | 第18-23页 |
| ·协商概念 | 第18-19页 |
| ·框架模型中的协商实体及其关系 | 第19-20页 |
| ·框架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 | 第20-23页 |
| ·智能协商指导思想 | 第23-26页 |
| ·知识表示的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 ·自动协商系统框架模型的知识表示方法 | 第24-26页 |
| ·智能协商的技术框架 | 第26-30页 |
| ·协商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26-28页 |
| ·基于多代理技术框架的智能协商过程模型 | 第28-29页 |
| ·模型的通讯方式及其并行协作协商过程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自动协商系统模型研究 | 第32-46页 |
| ·基于WebServices的智能自动协商系统的技术基础 | 第32-35页 |
| ·技术基础 | 第32-34页 |
| ·框架基础 | 第34-35页 |
| ·基于Webservices的智能自动协商系统框架模型 | 第35-46页 |
| ·框架模型结构 | 第35-39页 |
| ·协商流程 | 第39-40页 |
| ·框架模型核心部分分析 | 第40-42页 |
| ·框架模型的评价 | 第42-46页 |
| 第4章 协商处理中心的模型研究 | 第46-61页 |
| ·协商处理中心的框架结构 | 第46-50页 |
| ·协商处理中心的作用和地位 | 第46-47页 |
| ·总体框架结构 | 第47-49页 |
|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分析 | 第49-50页 |
| ·协商处理中心数据库的分析 | 第50-53页 |
| ·数据库技术 | 第50页 |
| ·协商信息的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 ·数据库的构建 | 第52-53页 |
| ·注册接口组件的设计 | 第53-56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注册接口标记语言 | 第53-54页 |
| ·设计与实现 | 第54-56页 |
| ·搜索接口组件的设计 | 第56-60页 |
| ·概述 | 第56-57页 |
| ·搜索接口标记语言 | 第57-58页 |
| ·设计与实现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自动协商系统的应用案例 | 第61-69页 |
| ·应用案例 | 第61-63页 |
| ·背景介绍 | 第61页 |
| ·系统构成 | 第61-63页 |
| ·系统实施 | 第63-66页 |
| ·系统评价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