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30页 |
·资源与资源型城市界定 | 第17-21页 |
·资源的定义 | 第17页 |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第17-2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1-24页 |
·循环经济的定义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征 | 第22-24页 |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6页 |
·形成期 | 第24-25页 |
·扩张期 | 第25页 |
·繁荣期 | 第25页 |
·衰退期 | 第25-26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理论 | 第26-29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的意义 | 第26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的基本属性 | 第26-27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变化条件与趋势 | 第27-29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理论的“预警”作用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 第30-46页 |
·资源型城市分类与特点 | 第30-32页 |
·资源型城市分类 | 第30-31页 |
·资源型城市特点 | 第31-32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主体资源枯竭 | 第32-33页 |
·失业人员“转型”困难 | 第33-34页 |
·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 第34-35页 |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第35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PEST分析 | 第35-38页 |
·政治大环境(P) | 第35-36页 |
·经济基础(E) | 第36-37页 |
·社会支持(S) | 第37页 |
·技术支持(T) | 第37-38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能力评价 | 第38-45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能力的因子分析 | 第38-43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能力的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架构 | 第46-62页 |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主体构成 | 第46-51页 |
·政府—引导者 | 第46页 |
·企业—实施者 | 第46-50页 |
·公众—社会基础 | 第50-51页 |
·资源型城市各要素循环 | 第51-55页 |
·物质要素循环 | 第51-55页 |
·非物质要素循环 | 第55页 |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 第55-60页 |
·油城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 第56-58页 |
·煤城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 第58-60页 |
·林城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对策 | 第62-69页 |
·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 | 第62-64页 |
·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 第62-63页 |
·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 第63-64页 |
·完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 | 第64-65页 |
·利用好现有优惠扶持政策 | 第64页 |
·增加财政援助 | 第64-65页 |
·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与投向 | 第65页 |
·加大金融服务工作力度 | 第65页 |
·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65-67页 |
·开发人力资源 | 第65-66页 |
·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6-67页 |
·加大科技支撑 | 第67页 |
·加强宣传,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