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3-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 2 周至豆村总体概况 | 第20-24页 |
| ·豆村自然环境概况 | 第20-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自然环境和气候 | 第20-21页 |
| ·人文环境 | 第21页 |
| ·豆村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4页 |
| 3 豆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遗存 | 第24-38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蜡手工制作技艺及其民俗活动 | 第24-31页 |
| ·豆村大蜡手工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和主要价值 | 第24-25页 |
| ·豆村大蜡手工制作技艺现状 | 第25-26页 |
| ·豆村大蜡手工制作工艺流程 | 第26-27页 |
| ·豆村大蜡手工制作技艺特点 | 第27-28页 |
| ·豆村大蜡民俗活动—关帝庙会历史渊源 | 第28-29页 |
| ·豆村关帝庙会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 ·豆村关帝庙会现状 | 第30-31页 |
| ·国内其他地方关帝庙会活动及大蜡制作 | 第31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乞巧节活动 | 第31-33页 |
| ·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主要价值 | 第31-32页 |
| ·豆村乞巧节的主要内容 | 第32页 |
| ·豆村乞巧节现状 | 第32-33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遗存—豆村四宝及其传说 | 第33-37页 |
| ·豆村四宝历史渊源和主要价值 | 第33-35页 |
| ·豆村四宝基本内容 | 第35-36页 |
| ·豆村四宝现状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4 豆村传统村落结构研究 | 第38-54页 |
| ·传统村落结构选址及层级划分 | 第38页 |
| ·豆村总体结构布局 | 第38-46页 |
| ·豆村空间行为结构分布 | 第40-41页 |
| ·豆村景观结构分布 | 第41-43页 |
| ·豆村功能结构分布 | 第43-45页 |
| ·豆村居住结构分布 | 第45-46页 |
| ·豆村传统建筑及院落布置结构 | 第46-49页 |
| ·建筑布置结构 | 第46-47页 |
| ·院落空间结构 | 第47-48页 |
| ·立面 | 第48-49页 |
| ·豆村装饰结构特征 | 第49-52页 |
| ·入口空间装饰 | 第49-50页 |
| ·居住建筑细部装饰 | 第50-51页 |
| ·祭祀空间(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装饰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5 以大蜡制作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与村落结构关系研究 | 第54-66页 |
| ·关注传统村落结构的意义研究 | 第54-57页 |
| ·村落结构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 第55-56页 |
| ·传统村落结构与空间行为活动的相互作用 | 第56-57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遗存与传统村落结构的关系 | 第57-61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与村落景观结构关系 | 第57-58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与村落功能结构分布的关系 | 第58-60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与建筑布置及室内空间结构关系 | 第60-61页 |
| ·民俗文化对村落传统结构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民俗文化的涵义 | 第61-62页 |
| ·民俗文化对传统村落结构的影响 | 第62页 |
| ·小结 | 第62-66页 |
| 6 豆村非物质文化与其传统村落结构的协调保护与发展 | 第66-70页 |
| ·保护的重点与原则 | 第66-67页 |
| ·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66页 |
| ·可持续保护原则 | 第66-67页 |
| ·面临的问题 | 第67-68页 |
| ·保护的方法、途径与阶段性建议 | 第68-70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与村落传统结构的协调保护的途径 | 第68页 |
| ·豆村非物质文化和传统结构(物质)协调保护建议及阶段性建议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7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图表目录 | 第76-78页 |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