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之美--探索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同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公共艺术的源起 | 第7页 |
2. 公共艺术的涵义 | 第7页 |
3. 同构 | 第7-9页 |
第一章 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 | 第9-16页 |
1. 城市的变革 | 第9页 |
2. 城市的空间 | 第9-14页 |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 第9-12页 |
·积极空间的创建 | 第10-12页 |
·广场和街道 | 第12-14页 |
·广场 | 第12-13页 |
·街道 | 第13-14页 |
3. 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的同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场所的构建 | 第16-24页 |
1. 场所感 | 第16-20页 |
·场所的形状、中心和边界 | 第17-18页 |
·领域性和个性化 | 第18-20页 |
·场所的延续性 | 第20页 |
2. 无场所 | 第20-21页 |
·全球化 | 第20-21页 |
·大众文化 | 第21页 |
3. 同构成功场所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异质同构 | 第24-27页 |
1. “异质同构”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格式塔心理学对美学的指导意义 | 第25-26页 |
2. 格式塔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异质同构”对城市设计的启示 | 第27-34页 |
1. 重象同构 | 第27-29页 |
2. 变象同构 | 第29-31页 |
3. 文脉同构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