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不同叶色标记的两系稻不育系的遗传评价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2.解决杂种纯度不纯的主要途径 | 第11-13页 |
·遗传提纯法与核心种子技术 | 第11-12页 |
·化学杀雄法 | 第12页 |
·生理调控法 | 第12页 |
·标记去杂法 | 第12-13页 |
·致死标记技术 | 第12-13页 |
·转基因标记技术 | 第13页 |
3.水稻形态标记性状及其分类 | 第13-14页 |
4.叶色突变在杂交稻生产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5.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方法 | 第15-19页 |
·常规鉴定法 | 第15页 |
·形态学方法 | 第15页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15-19页 |
·蛋白质电泳技术检验法 | 第15-17页 |
·DNA分子标记技术检验法 | 第17-19页 |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各白化转绿型不育系的表现特征观察 | 第20页 |
·亲本株高分蘖动态考察 | 第20页 |
·亲本的主要性状考察 | 第20页 |
·分批播种情况下亲本株高,分蘖差异 | 第20页 |
·白转绿突变体的遗传特性 | 第20页 |
·各白转绿突变体的花粉育性 | 第20-21页 |
·杂种F_1代各性状考察 | 第21页 |
3.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1.白转绿突变体分析 | 第22-38页 |
·白转绿叶色突变体的表现特征 | 第22-27页 |
·白转绿突变体遗传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白转绿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28-31页 |
·白转绿突变体花器性状及花粉育性分析 | 第31-32页 |
·白转绿突变体株高生长动态 | 第32-33页 |
·白转绿突变体分蘖生长动态 | 第33-34页 |
·分批播种下白转绿突变体株高比较 | 第34-36页 |
·分批播种下白转绿突变体分蘖比较 | 第36-38页 |
2.杂种性状分析 | 第38-44页 |
·主要农艺性状结果 | 第38-42页 |
·杂种株高动态 | 第42页 |
·杂种分蘖动态 | 第42-44页 |
四 讨论 | 第44-46页 |
五.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