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导论 | 第14-27页 |
·关于选题 | 第14-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8页 |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范围、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9-25页 |
·金融发展——研究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4页 |
·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2 国家、产权与金融发展:概念界定、文献回顾及理论评述 | 第27-4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4页 |
·产权的概念 | 第27-29页 |
·产权与所有权:相关概念辨析 | 第29-31页 |
·区域产权制度 | 第31-32页 |
·寻租型契约与产权保护 | 第32-34页 |
·转轨经济中的产权、法律与金融发展 | 第34-39页 |
·法律视角下的产权与金融发展 | 第34-37页 |
·转轨型国家的预算软约束与金融发展 | 第37-39页 |
·禀赋差异、政治寻租与金融发展 | 第39-43页 |
·产权、腐败与金融资源配置 | 第39-41页 |
·禀赋差异下的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 | 第41-43页 |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3 制度移植、产权缺位与金融发展——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 | 第45-65页 |
·金融制度演化理论回顾及其评述 | 第45-47页 |
·中国金融制度演进中的制度移植与耦合特征——理论分析框架 | 第47-57页 |
·制度移植与耦合:基本概念与中国金融制度演进框架 | 第47-49页 |
·由计划到市场——中国金融制度演进的第一步 | 第49-52页 |
·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产权保护——弱产权保护下的“霍布斯丛林法则”阶段 | 第52-57页 |
·中国金融制度演进的核心问题考察 | 第57-64页 |
·产权基础设施滞后与金融制度“超前发展” | 第58-60页 |
·改革的“交叉演进”与“不协调成本”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4 金融资源配置、产权寻租与地方政府行为 | 第65-79页 |
·引言——研究思路与理论准备 | 第65-67页 |
·寻租型契约安排下的金融发展——基于模型的分析框架 | 第67-74页 |
·基本模型 | 第67-71页 |
·市场均衡分析 | 第71-72页 |
·地方政府偏好与公共产权保护 | 第72-74页 |
·关于模型分析的补充性说明 | 第74-78页 |
·政府博弈: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权回顾 | 第74-76页 |
·寻租型契约下的政府承诺与产权保障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5 国家效用与金融产权边界——产权与金融发展的宏观特征 | 第79-112页 |
·国家效用函数与金融产权边界——研究口径和概念界定 | 第80-86页 |
·国家效用函数 | 第80-83页 |
·增量改革的金融产权边界 | 第83-86页 |
·双重产权边界约束下的中国金融发展模型 | 第86-95页 |
·基本模型设定 | 第86-88页 |
·产权效率边界和租金边界下的金融制度演进——修正模型设定 | 第88-95页 |
·产权边界与中国金融发展:基于宏观经济金融数据的实证考察 | 第95-109页 |
·宏观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度量 | 第96-100页 |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 第100-102页 |
·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102-109页 |
·关于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第109-111页 |
·对模型解释能力和固有缺陷的评价 | 第109-110页 |
·制度产权边界存在性和稳定性的几点说明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6 非对称产权、改革制度成本与中国金融发展 | 第112-137页 |
·既有研究回顾及改革制度成本的界定 | 第112-117页 |
·主要文献回顾及评述 | 第112-114页 |
·改革制度成本与中国金融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改革制度成本的界定和度量 | 第115-117页 |
·非对称产权下的金融发展模型 | 第117-123页 |
·实证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123-127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27-135页 |
·改革制度成本与中国金融发展:1978~2004年全样本的考察 | 第127-133页 |
·不同经济波动条件下的制度成本结构分析 | 第133-135页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5-137页 |
数据附录 | 第137-140页 |
数学附录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