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室内空气多态模拟及对流反演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主要符号表第15-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25页
   ·室内空气多态对流行为研究第17-19页
     ·多态对流行为的概念和意义第17-18页
     ·多态对流行为研究综述第18-19页
   ·室内空气对流反演研究第19-21页
     ·对流反演的概念和意义第19-20页
     ·对流反演研究综述第20-21页
   ·室内空气自然对流谐振研究第21-22页
     ·自然对流谐振的概念和意义第21-22页
     ·自然对流谐振研究综述第22页
   ·室内空气双扩散对流行为研究第22-23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室内空气双扩散自然对流多态行为与模拟第25-43页
   ·引言第25页
   ·物理问题描述第25-29页
     ·控制方程第26-27页
     ·边界条件第27-28页
     ·双扩散对流传输及其可视化第28-29页
   ·数值方法与验证第29-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42页
     ·浮升力比对多态解的影响第30-35页
     ·热质源间距对多态解的影响第35-39页
     ·热源强度对多态解的影响第39-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通风室内空气对流多态行为与模拟第43-59页
   ·引言第43页
   ·机械通风房间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第43-45页
   ·室内通风效率及其评价参数第45-46页
   ·数值模拟方法与程序验证第46-48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8-58页
     ·典型室内多态通风行为探讨第48-51页
     ·房间长度对多态流动过程的影响第51-54页
     ·送风口中心水平高度对多态流动过程的影响第54-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通风室内空气对流多态行为PIV 实验研究第59-70页
   ·引言第59页
   ·水洞实验模型和实验平台第59-64页
     ·通风房间与水洞实验模型第59-61页
     ·水箱模型实验系统第61-62页
     ·PIV 速度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基本原理第62-63页
     ·实验用PIV 速度粒子图像测速系统技术说明第63页
     ·PIV 水洞实验基本步骤第63-6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4-69页
     ·稳态流动分析及CFD 验证第64页
     ·流动多态行为分析第64-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室内空气自然对流反演墙面热流第70-91页
   ·引言第70页
   ·任意封闭域内自然对流问题描述第70-72页
   ·自然对流反演的函数优化公式第72-74页
     ·灵敏度问题第73页
     ·伴随问题第73-74页
   ·对流反演基本步骤及测量误差分析第74-76页
   ·CGM 三类流场的统一数值模拟方法第76-78页
     ·数值模拟方法第77-78页
     ·收敛解判断及程序验证第78页
   ·自然对流模拟及分析第78-81页
   ·自然对流反演及讨论第81-90页
     ·热Rayleigh 数对流动反演计算结果的影响第82页
     ·传感器位置和数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分析第82-84页
     ·边界热流特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84-85页
     ·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和分析第85-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室内空气耦合自然对流反演墙面热流第91-109页
   ·引言第91页
   ·耦合自然对流和导热问题描述第91-93页
   ·耦合自然对流反演的函数优化公式第93-96页
     ·灵敏度问题第94-95页
     ·伴随问题第95-96页
   ·三类耦合对流问题的统一数值模拟方法第96-97页
   ·耦合自然对流反演基本步骤第97页
   ·耦合自然对流数值模拟及分析第97-102页
     ·边界热流特性对耦合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第98页
     ·相对导热系数对耦合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第98-102页
     ·固块尺寸对耦合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第102页
   ·耦合自然对流反演及讨论第102-107页
     ·相对导热系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102页
     ·室内固块尺寸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102-103页
     ·传感器位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103页
     ·热流函数分布特性和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103-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7章 通风室内空气混合对流反演墙面热流第109-127页
   ·引言第109页
   ·任意域内混合对流物理和数学模型第109-112页
   ·混合对流反演的函数优化公式第112-113页
     ·灵敏度问题第112页
     ·伴随问题第112-113页
   ·CGM 三类流场的统一数值模拟方法第113-114页
   ·收敛解判断及混合对流计算程序验证第114-115页
   ·混合对流反演基本步骤及测量误差第115页
   ·室内空气混合对流数值模拟及分析第115-120页
     ·边界热流分布特性对混合对流过程的影响第116页
     ·送风强度对混合对流过程的影响第116-120页
     ·热源强度对混合对流运过程的影响第120页
   ·混合对流数值反演及讨论第120-126页
     ·传感器位置对混合对流反演的影响第120-121页
     ·送风强度对混合对流反演的影响第121页
     ·热源强度对流动反演计算结果的影响第121-123页
     ·边界热流特性和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第123-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8章 室内空气自然对流谐振模拟及分析第127-150页
   ·引言第127页
   ·离散热源驱动的室内谐振自然对流第127-138页
     ·物理及数学模型第127-129页
     ·对流换热率及振荡评价指标第129-130页
     ·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第130-131页
     ·谐振频率尺度解析第131-132页
     ·结果与讨论第132-138页
   ·室内耦合固体导热过程的谐振自然对流第138-149页
     ·数学模型第138-139页
     ·动态耦合对流传热过程评价参数第139-140页
     ·数值求解方法第140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140-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9章 室内空气自然对流尺度模拟及分析第150-171页
   ·引言第150页
   ·物理模型第150-153页
   ·对流传热传质性能及输运结构第153-154页
   ·数值模拟方法及程序验证第154-156页
   ·双扩散自然对流尺度解析第156-158页
     ·热力驱动流第156-157页
     ·质浮升力驱动流第157-158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解析讨论第158-170页
     ·热质源位置对双扩散自然对流的影响第158-169页
     ·热质源尺寸对双扩散自然对流的影响第169页
     ·热质输运尺度及数值拟合第169-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结论第171-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9页
致谢第189-19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90-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物改性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及基于SSI效应的结构隔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