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文摘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前言 | 第11页 |
2 病原学 | 第11-13页 |
3 伊氏锥虫变异规律 | 第13-16页 |
4 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学 | 第16-20页 |
实验研究之一 伊氏锥虫连续多变体的采集及IFA检测 | 第20-29页 |
引言 | 第20页 |
1 材料 | 第20-21页 |
·虫株 | 第20页 |
·实验动物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 方法 | 第21-24页 |
·单虫克隆虫株的制备 | 第21-22页 |
·伊氏锥虫单虫克隆虫株在4只兔子体内连续克隆群体的采集 | 第22页 |
·伊氏锥虫的冷冻保存 | 第22页 |
·伊氏锥虫特异抗血清及抗原涂片的制备 | 第22-23页 |
·纯虫抗原涂片的制备 | 第23页 |
·抗锥虫特异抗血清的制备 | 第23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23-24页 |
3 结果 | 第24-26页 |
·单虫克隆 | 第24页 |
·伊氏锥虫的冷冻保存 | 第24-25页 |
·连续多变体的鉴定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29页 |
·单虫克隆 | 第26页 |
·伊氏锥虫冷冻保存 | 第26页 |
·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 | 第26-29页 |
实验研究之二 伊氏锥虫VSG的提纯与鉴定 | 第29-39页 |
引言 | 第29页 |
1 材料 | 第29-32页 |
·虫株 | 第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5页 |
·虫体的复苏 | 第32页 |
·虫体的增殖 | 第32页 |
·虫体的纯化 | 第32-33页 |
·伊氏锥虫VSG抗原的提纯 | 第33页 |
·牛源抗伊氏锥虫血清的制备 | 第33页 |
·VSG的SDS-PAGE电泳分析 | 第33-34页 |
·Western-blot半干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9页 |
实验研究之三 水牛伊氏锥虫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1 材料 | 第39-41页 |
·虫株 | 第39页 |
·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伊氏锥虫纯化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40页 |
·ELISA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3页 |
·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 第41页 |
·伊氏锥虫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41-43页 |
3 结果 | 第43-47页 |
·可溶性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3页 |
·可溶性抗原最佳稀释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阴阳参考血清与二抗的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44页 |
·阴阳性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4页 |
·酶标二抗的作用时间 | 第44-45页 |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间接ELISA方法阴阳临界值的确定 | 第45-46页 |
·间接ELISA特异性试验 | 第46页 |
·血清样本的的初步检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实验研究之四 水牛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抗体消长规律及广西水牛伊氏锥虫血清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 | 第49-57页 |
引言 | 第49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伊氏锥虫克隆群体: | 第49页 |
·KM小鼠 | 第49-50页 |
·水牛 | 第50页 |
·受检血清 | 第50页 |
·ELISA相关试剂 | 第50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50页 |
2 方法 | 第50-51页 |
·伊氏锥虫实验感染水牛 | 第50页 |
·不同时期虫量计数 | 第50页 |
·水牛实验感染血清的采集 | 第50-51页 |
·临床样本的采集 | 第51页 |
·间接ELISA检测方法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5页 |
·不同时间段伊氏锥虫虫体数量的监测 | 第51-52页 |
·水牛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抗体消长 | 第52-53页 |
·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