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玉米种质资源概述 | 第10-13页 |
| ·玉米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玉米种质资源类型划分 | 第10-12页 |
|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玉米群体在玉米种质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页 |
| ·玉米群体改良概述 | 第13-17页 |
| ·玉米群体改良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现状 | 第15-17页 |
| ·群体改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概述 | 第17-20页 |
|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概念 | 第17页 |
| ·研究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外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我国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取样策略的研究 | 第20-22页 |
| ·混合取样在植物遗传多样性评价和品种资源的收集上的应用 | 第21页 |
| ·混合取样在评价玉米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构建品种DNA指纹图谱 | 第22-24页 |
| ·DNA分子标记指纹图谱 | 第22页 |
| ·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24-27页 |
|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24页 |
|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 第24-27页 |
| 2 引言 | 第27-29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 ·试验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样品DNA提取 | 第29-30页 |
| ·DNA取样处理 | 第30页 |
| ·引物筛选 | 第30页 |
| ·PCR反应 | 第30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0-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试验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试验群体材料 | 第32页 |
| ·DNA样品的采集 | 第32页 |
| ·SSR引物筛选 | 第32页 |
| ·PCR和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试验一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 ·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页 |
| ·2个群体单株DNA样本与混合DNA样本扩增结果的比较 | 第34页 |
| ·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34-35页 |
| ·两个群体遗传结构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 ·试验二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12个群体遗传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 ·金皇后综合种不同轮次改良群体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 ·12个群体SSR特异带型分析 | 第41-43页 |
| 5 讨论 | 第43-47页 |
| ·混合取样对群体基因数目和基因频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混合取样对遗传距离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关于12个群体进行类群划分的讨论 | 第44-45页 |
| ·关于群体特有的等位基因特异性 | 第45-47页 |
| 6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英文摘要 | 第54-56页 |
| 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