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32页 |
| (一) 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 第10-13页 |
| (二) 概念厘定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7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7-32页 |
| 一、本体论澄明 | 第32-38页 |
| (一) 本体论概念探源 | 第32-34页 |
| (二) 本体论的内在秉性 | 第34-36页 |
| (三) 本体论地位的匡正 | 第36-38页 |
| 二、武术本体探析 | 第38-46页 |
| (一) 武术的概念 | 第38-39页 |
| (二) 武术“是”什么 | 第39-44页 |
| (三) 武术的分类 | 第44-46页 |
| 三、武术的生成逻辑 | 第46-106页 |
| (一) 武术史探源 | 第46-49页 |
| (二) 人的需要 | 第49-52页 |
| (三) 社会的影响 | 第52-68页 |
| (四) 武术的自身逻辑结构和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第68-74页 |
| (五) 武术特点的形成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和依附 | 第74-106页 |
| 四、武术的本质特征 | 第106-111页 |
| (一) 技击性 | 第106-107页 |
| (二) 技击性向体育性的演变 | 第107-108页 |
| (三) 技击性和体育性的统一 | 第108-111页 |
| 五、武术本体的层次结构 | 第111-116页 |
| (一) 从技术角度考察武术的层次结构 | 第111-112页 |
| (二) 从审美的角度考察武术的层次结构 | 第112-116页 |
| 六、武术本体对中西哲学的吸收与借鉴 | 第116-139页 |
| (一) 道论 | 第116-118页 |
| (二) 太极、阴阳、五行论 | 第118-123页 |
| (三) 气论 | 第123-124页 |
| (四) 禅论 | 第124-126页 |
| (五) 异化论 | 第126-131页 |
| (六) 游戏论 | 第131-134页 |
| (七) 解释论 | 第134-139页 |
| 结语 | 第139-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 后记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