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22页 |
1. 茯苓概述 | 第13-17页 |
·命名与分类地位 | 第13页 |
·生态习性 | 第13-14页 |
·资源分布 | 第14页 |
·主要药用成分及功效 | 第14-15页 |
·交配系统及生活史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 蕈菌的交配系统 | 第17-18页 |
·初级同宗结合 | 第17页 |
·次级同宗结合 | 第17-18页 |
·二极性异宗结合 | 第18页 |
·四极性异宗结合 | 第18页 |
3. 原生质体技术在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4.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5. RAPD技术在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菌种、菌株鉴定以及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0-21页 |
·蕈菌的遗传育种 | 第21页 |
·基因定位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2-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2-24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所用主要试剂配制 | 第25-28页 |
·原生质体制备所用试剂配制 | 第25页 |
·同工酶电泳所用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DNA提取所用试剂配制 | 第26-2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8-36页 |
·单孢分离 | 第28页 |
·配对 | 第28页 |
·组织分离 | 第28页 |
·菌落形态比较 | 第28-29页 |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29页 |
·CMC酶相对活性测定 | 第29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9-30页 |
·同工酶电泳 | 第30-32页 |
·RAPD反应 | 第32-36页 |
·供试随机引物 | 第32-33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PCR扩增体系的配制 | 第34页 |
·PCR反应程序 | 第34-35页 |
·电泳结果检测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1. 茯苓原生质体适宜制备条件的研究 | 第36-39页 |
·酶解温度 | 第36-37页 |
·酶解时间 | 第37-38页 |
·酶液浓度 | 第38-39页 |
2. 配对试验结果 | 第39-43页 |
·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39-41页 |
·同一菌株内的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40-41页 |
·不同菌株间的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41页 |
·原生质体分离株间配对 | 第41页 |
·同一菌株内的原生质体分离株间配对 | 第41页 |
·不同菌株间的原生质体分离株间配对 | 第41页 |
·原生质体分离株与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41-42页 |
·同一菌株的原生质体分离株与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41-42页 |
·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分离株与单孢菌株间配对 | 第42页 |
·原生质体分离株与出发菌株间配对 | 第42-43页 |
3. 原生质体分离株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以及CMC酶相对活性分析 | 第43-46页 |
·菌落形态 | 第43页 |
·菌丝生长速度 | 第43页 |
·CMC酶相对活性 | 第43-46页 |
4. 同工酶电泳与RAPD分析结果 | 第46-51页 |
·POD同工酶电泳 | 第46页 |
·EST同工酶电泳 | 第46-47页 |
·RAPD扩增结果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