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框架 | 第13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的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36页 |
一、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的概念 | 第15-19页 |
(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的诠释 | 第15-18页 |
(二) 城市交通组织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9页 |
二、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一) 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20页 |
(二)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关系研究 | 第20-26页 |
(三)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关系研究 | 第26-28页 |
三、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作用机制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28-36页 |
(一) 研究进展概述 | 第28-29页 |
(二) 国外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作用机制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29-32页 |
(三) 国内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作用机制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国际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交通组织模式的变化特征 | 第36-57页 |
一、国际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变化特征 | 第36-40页 |
(一) 单核心高度集中的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阶段 | 第36-37页 |
(二) 集聚与扩散并行的大都市区形成阶段 | 第37-38页 |
(三) 扩散与集聚有机结合的多核心大都市区发展阶段 | 第38-40页 |
二、国际特大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变化特征 | 第40-52页 |
(一)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 第40-44页 |
(二) 城市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三) 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 第45-52页 |
三、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同步发展特征 | 第52-57页 |
(一) 步行与马车时代 | 第52-54页 |
(二) 电车时代 | 第54页 |
(三) 小汽车时代 | 第54-55页 |
(四) 综合交通时代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的作用机制及耦合研究 | 第57-79页 |
一、耦合的定义、内涵与目标 | 第57-58页 |
(一) 耦合的定义 | 第57页 |
(二) 耦合的内涵 | 第57页 |
(三) 耦合的目标 | 第57-58页 |
二、耦合机制、类型、过程解析与模式的竞争 | 第58-68页 |
(一) 耦合机制 | 第58-60页 |
(二) 耦合发展模式的类型 | 第60-62页 |
(三) 耦合过程解析 | 第62-65页 |
(四) 耦合发展模式的竞争 | 第65-68页 |
三、“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与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 第68-79页 |
(一) 成功模式的总结 | 第69-71页 |
(二) 构建原则 | 第71-74页 |
(三) 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 第74-79页 |
第五章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79-97页 |
一、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79-84页 |
(一)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 第79-83页 |
(二)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83-84页 |
二、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84-91页 |
(一) 交通模式的现状 | 第84-87页 |
(二) 交通空间组织模式的现状 | 第87-89页 |
(三) 交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89-91页 |
三、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特大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91-97页 |
(一) 中国特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目标和构建原则 | 第91-93页 |
(二) 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特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93-95页 |
(三) 保障体系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97-113页 |
一、沈阳市的典型性 | 第97-98页 |
(一) 沈阳市在全国的地位 | 第97页 |
(二) 沈阳市的发展前景具有代表性 | 第97页 |
(三) 沈阳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矛盾具有代表性 | 第97-98页 |
(四) 对沈阳市的研究将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 | 第98页 |
二、沈阳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相互作用与发展趋势 | 第98-102页 |
(一) 沈阳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98-101页 |
(二) 沈阳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发展趋势 | 第101-102页 |
三、构建沈阳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的耦合发展模式 | 第102-113页 |
(一) 沈阳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空间耦合的定性分析 | 第102-105页 |
(二) 沈阳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05-110页 |
(三) 构建沈阳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措施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113-114页 |
二、主要贡献 | 第114-115页 |
三、遗留问题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3页 |